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
大明文魁 by 幸福来敲门
2020-7-12 23:49
轰隆隆的雷声响彻不停,放眼天空电闪雷鸣。
外头的庭燎忽明忽暗,门子忧心地看着这些着飞鱼服,按绣春刀的锦衣卫,他伫立在门后手里握紧了门栓。
疾风吹来,看这天色马上要风雨大作。
见林延潮抵此,张诚,陈矩对视一眼。
坐困于上不上下不下的地方,林延潮丝毫不见颓色,也不似当年。当年林三元年少得志,才华横溢,举手投足之间比翰林更胜三分清贵。
而今林延潮长须垂颈,一身宽松的大衫,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但又有些不同,到底什么不同他们二人一时也说不上来。
众目睽睽之下,张诚迎向林延潮道:“林先生,咱们就不叙旧了,咱家奉圣意而来,来请先生进京受命!”
轰!一声惊雷响过,但比惊雷更响在众人心底的却是张诚这一句话。
林延潮作礼道:“当初焚诏之事,陛下不计前嫌,不治草民之罪,已是天大的恩典,但林某这些年自责在心,想起当年出言无状,实在难为臣表!”
“林先生,此事都过去了,陛下重新启用你,还不明白圣意如何吗?”
林延潮对此不置可否。
张诚见林延潮不说话,转念一想随即恍然,林延潮这是心底有气,不过这是人之常情。眼下天子要他接林延潮回京,他无论如何也不可空手而归。
即便他是堂堂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尊等同于内阁首辅。但现在张诚也不得不找起话头:“林先生,近来身子可还康健?”
“有劳内相动问,身有微恙,但大体还无事。”
张诚笑道:“此乃国家之福。既然如此,近来可关心朝局,可知国事已危,天下已危乎?”
林延潮道:“每日读报略知一二。”
张诚道:“林先生虽身在茅庐,却也是心忧天下。自两年前下旨后,陛下一直没有忘记林先生,今日派我等来请先生进京主持朝政,还请万万不可推却,叫我等为难啊!”
林延潮拱手道:“内相言重了,林某不过凡夫俗子,不堪造就,岂当再顾茅庐之隆遇。”
张诚道:“朝廷都到这个地步了,人心散作乱沙,难道林先生能眼睁睁看着天下一日不如一日呢?”
林延潮闻言叹道:“内相,不把林某当外人,那么林某也有一句掏心窝的话。我为官至今已是数起数落,但若到这个位置再起再落,已不可能是全身而退的事。”
“再说两年之前,国事犹有可为。但岂是区区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为今之计唯有请皇上另择贤明辅政!这时候内相就不必将林某放在火上烤呢?好好在此教书不可吗?”
林延潮此言一出,左右学生们都是纷纷称是。
徐火勃等众讲郎们也是赞成。
张诚一时语塞,当下看了一旁的陈矩心道,还是皇上高明,知我一人请不动林延潮,故派了他前来。他于林延潮有恩,林延潮必会卖他的面子。
张诚退至一旁,陈矩上前道:“天下之贤,无人过于先生,满朝官员盼林先生复起东山,如大旱望云霓。负天下之望者,不可辞众意,还望林先生三思。”
“这。”林延潮为难道。
陈矩上前一揖道:“国家何去何从就在先生的一念之间,还请林先生入朝辅政!”
疾风突起,黄尘飞扬,吹拂起林延潮的衣裳。
众人视之但见林延潮虽是眉头紧锁,但神色却是平静,疾风之下,他们不禁想到一句话‘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
林延潮沉思后道:“我已久不在其位,若要承社稷之重,以后但行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张诚,陈矩对视了一眼。
但天下无事,何必用我?天下有事,何不用我?“林延潮转过身来道:”林某就随两位入京一趟吧!”
张诚,陈矩二人无不大喜。
“请先容我先回房更衣。”林延潮道。
张诚怕林延潮借更衣来个金蝉脱壳于是道:“圣上盼先生急于星火,这些小节先生不必顾忌。”
林延潮道:“既是内相这么说,也罢,林某就草率了。”
见林延潮欲走,徐火勃等人追上道:“山长……”
“老师……”
林延潮回过头看了他们一眼道:“我进宫一趟,去去就回,书院尔等好好办,切记读书可不为国家用,但也要为天下用。”
林延潮走了数步,又停下脚步道:“再替我转告夫人,照顾好家中。另告诉用儿,以后随他了,想读什么书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就读什么,但就不要为官,如我这般走仕途了。”
“山长!”徐火勃哽咽。
林延潮点点头,然后望向书院里的众学生,举手环揖作别。
“山长!”众学生们亦是一揖。
众人神情各是不一,但林延潮不动于色转过身来向张诚,陈矩道:“劳两位久候了,走吧!”
陈矩哽咽道:“多谢林先生。”
林延潮点了点头道:“请!”
说完林延潮大步朝书院外走去。
陈矩又喜又悲,却见张诚罕见吐露心声道:“无家国之情怀者,不可身居高位。林侯官实让咱家开了眼界。”
陈矩点点头。
门子给林延潮打开书院大门,拱手道:“前方风大雨大,山长路上小心。”
林延潮闻此点点头道:“你也多多保重。”
登上马车之时,顿见雷声隆隆,风声大作!
片刻后噼里啪啦地下起大雨来。
林延潮扶着车驾的扶手,此刻任谁都生出前途未卜之心。
大雨忽作,前路迷茫,但马车却在黑夜疾驰,一不小心即可倾翻,这何尝不似这个国家的命运。
礼部。
于慎行看了一眼外头雨势,处理完手中的公文,正准备退衙回府。
正在这时,但见外头一行人撑着雨伞行色匆匆朝衙署而来。
于慎行看去但见此好大阵仗,皇长子讲官孙承宗,李廷机等等,及国子监祭酒萧良友,新民报方从哲,翰林院的叶向高等等,足足有数十人。
于慎行来不及将公文收入公匣中,持之走到门前问道:“以占,中涵,这么大的雨,出了什么事?莫非京中有变?”
方从哲道:“回禀于大宗伯,京中无变,倒是京外有变。稚绳,你将打听到事告诉给大宗伯吧!”
孙承宗点了点头道:“今日我在慈庆宫当值时,突然听到一消息,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及秉笔太监陈矩突然离宫,听说是去了学功书院。”
于慎行露出吃惊之色。
“大宗伯!”
“此事当真吗?”于慎行定了定神。
孙承宗道:“孙某不敢保证,但以为有八成是真。”
于慎行伸手一止道:“虽在意料之中,但却没料到来得这么快。”
“于大宗伯,会不会是皇上以矿监税使,或者其他什么事动问于恩师?”方从哲问道。
“不会,若我所料不错,八成应该是要起复大用了!”于慎行自信言道。
听到于慎行这一句话,众人都是神色激动。
但见于慎行抚须道:“朝堂之上人心惶惶,连你我都生出朝不保夕之感,这时候必须孚天下之望者,出来收拾残局,此非宗海不可!”
“可是恩师所求皇上之事,皇上准了吗?”孙承宗不由问道。
这些官员都是林延潮的心腹嫡系,多多少少都清楚林延潮为何迟迟不入京拜相。
“稚绳……”方从哲正欲出言转圜,于慎行却先开口了。
但见于慎行举起公函道:“此事哪里可以一蹴而就的,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还是要以社稷为重。”
萧良友出声道:“于公说得好,眼下当务之急,还是以社稷为重。”
众官员们纷纷点头。
说话间雨势更大,京师下了一夜的雨。
次日一早雨势稍歇,于慎行,萧良有等众官员们即入宫早朝,也是等消息。
天子久已不朝,但规矩仍在,但众京官一般也只是到午门报个道后即行回衙,不会在朝房多作逗留。
但见今日午门朝房左右,已是提前来了不少官员驻足于此。众人见了不通气说因何事而来,但彼此也是心照不宣。
文渊阁里。
正是张位当值,他比谁都早知道林延潮进京的消息。
他一夜辗转反侧,晨起后他吃了一盏茶,用了半碗饭,然后就于值房里踱步了一会。
这时候内阁中书敲门入内然后向张位耳语了几句。
张位闻言道:“立即去朝房!”
张位正出门,却迎头碰见沈一贯。
二人四目交对,张位道:“肩吾,你听说了吗?”
沈一贯点点头道:“略有耳闻啊。”
“该来的总归是要来。”
沈一贯神色有些闷闷的,仍是道:“天子授以权柄,此朝入阁不亦于宣麻拜相,次辅,你说是不是?”
张位点了点头,沈一贯的话他听出几分味道来。
张位道:“肩吾的意思,仆明白了,我等官位都是皇上所授,所谓宣麻拜相不过礼遇更隆而已,为相者不是更在于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肩吾你说对吗?”
沈一贯笑着道:“次辅高见,沈某受教了,只是他入阁是孙富平推举的。”
孙丕扬与张位是政敌,沈一贯言下之意很显然。
张位不置可否,而是与沈一贯一并走至午门朝房外。
但见雨中,已是来了近百名官员,而且广场远处陆续有官员撑着伞朝这里走来。
沈一贯方明白张位方才所言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句话的意思。
一路之上,自有官员向两位阁臣见礼,张,沈二人进了值房休息,这方掸去了蟒袍上的雨珠,就听得外头禀告吏部尚书孙丕扬到了。
那日避轿之事后,张位与孙丕扬自是王不见王,各自不打招呼。
片刻后兵部尚书石星来,他来内阁朝房打了个招呼即走了。
不久又听说户部尚书杨俊民到了。
然后又是谁谁哪个大员来,但是大家都没有走,全部都在朝房等候。
不久又是官员从吏部值房出来向张位暗中通报孙丕扬说了什么什么话。
大雨下了许久,终于有些下透了,天空不再是是彤云密布,而是稍稍露出一些熹光来。
景阳钟的钟声回荡空荡荡的广场上。
雨中一名官员来不及撑伞从宫门外向朝房奔来……不久后官员们都是从朝房涌出,伸长脖颈向南面看来。
张位,沈一贯自也是步出,孙丕扬离二人不远。
但见孙丕扬为百官簇拥,抚着白须对附近的官员言道:“国先有内忧而后必有外患,局面到了如今已是积重难返,海内兆亿生民无不望治,孙某感于皇上的知遇之恩,念天下之多艰,百姓之困苦,每夜踟蹰徘徊,却无所依。”
“眼下林侯官能回朝,孙某心中就有底了。诸公就不要再言,孙某为何不举庙堂之辈,反而推举逸才了。”
听孙丕扬之言,众人都是附和地笑了。
但此话在沈一贯,张位听来很不是滋味。
一旁户部尚书杨俊民也是道:“大冢宰所言极是,天下至此,还需林侯官入阁来主持国事啊。”
连石星也在旁道:“治国安邦实为林侯官之长啊。”
众人说话之间,但见在张诚,陈矩以及锦衣卫的簇拥中,林延潮身穿常服,手里撑一柄伞从金水桥上走过往朝房行来。
连司礼监掌印太监与秉笔太监都前往相请了,这是何等隆礼啊!
众官员都是羡慕不已。
此刻朝房的官员不约而同向前,有的打着伞,更多则是冒着雨踏在广场上的青砖上拥来。
“林公!”
“林公!”
林延潮立朝多年,虽知官员评价你如何,有时常非因为你的操守,而是在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但此时此刻林延潮左右看去,但见杨俊民,于慎行,萧良有,方从哲,孙承宗,叶向高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由喉头哽咽。
“见过列位阁老,见过列位部堂,见过诸公!”
张位居中向林延潮笑道:“数年不见,林公的风采更胜当年啊!”
“不敢,不及次辅万一。”
沈一贯也是笑道:“林公入京就好,我等就有主心骨了。”
林延潮微微一笑,这时候突然一名官员插声道:“林公,天下苦矿监税使久矣,两京十三省无不是民怨沸腾,你要为此替我们向圣上进言,立即废除矿监税使啊!”
此言一出,孙承宗,方从哲等人脸色一变,但却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官员跟着附和。
林延潮当然是知道,这话不好说,但见他微微一笑,正要开口。
孙丕扬已出声解围道:“矿监税使之事不操切一时,林公先面圣再说。”
有吏部尚书开口,百官们都是称是。
“正如太宰所言,皇上还在等着呢,诸位大人,咱们是不是等等叙旧。”在旁的张诚笑着道。
“是。”
面对笑里藏刀的张诚众官员都不敢得罪。
雨水浇打着手中之伞,林延潮道:“天下之大,治理兆民,何其难也。林某不过山野之民,不堪操劳,只怕辜负了诸位期望。”
说完林延潮作礼离去。
张诚,陈矩闻言都是色变。
而孙承宗,方从哲皆知原来天子与林延潮暂未谈妥。
至于百官们,心底不由生出,‘林公究竟还有何顾虑’如此想法。
林延潮撑伞从皇极门侧门而入,但见昔日雄伟的皇极殿及三大殿已尽为瓦砾。再加上乾清宫,坤宁宫。
在三大殿的汉白玉台基上,就连原先千龙吐水之景象,也变得有气无力。
林延潮到此驻足,见此一幕不由叹息。
重建三殿两宫,最少要耗费四五百万两银子,这消耗都是国家的元气。眼下的明帝国岂堪如此折腾。
张诚,陈矩引林延潮步入毓德宫时,但见另一位秉笔太监田义已是率着十几名太监在宫门口等着。
“林先生来了,陛下已是等了许久,请随咱家来,还不给林先生打伞。”
林延潮点了点头,负手步入毓德宫。
对于这毓德宫林延潮并不陌生,当年林延潮随申时行,许国,王锡爵曾来此见了皇长子第一面。
而今乾清宫被焚毁后,此宫即成了天子的寝宫。
到了殿门前,张诚,陈矩二人都是停步向林延潮一揖。
在田义欲给林延潮推开殿门时,张诚忽道:“林先生留步,咱家有一句肺腑之言。”
见张诚神情郑重,林延潮转过身道:“请内相指点!”
张诚敛去笑容道:“如此隆礼之下,皇上已是给足了林先生面子,切莫敬酒不吃吃罚酒,请林先生三思。”
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果真附和天子的性子。
陈矩目视张诚额上渗出冷汗,至于田义则暗笑,心底乐见于此。
林延潮笑了笑拱手道:“真是金玉良言,林某感激之至。”
张诚又是满脸笑容道:“林先生是聪明人,咱家倒似多次一言了,以后我等都要仰仗林先生才是。”
“不敢当!”
林延潮说完步入大殿。
殿内两名宫女向林延潮欠身带他来至东暖阁前停步。
林延潮挑开门帘入内,但见天子正坐于御座之上,目光审视着自己。
“草民林延潮叩见陛下!”
“平身。”
林延潮站起身来。
“这几年不见,林卿倒是气色不错。但朕却觉得身子一日不如一日。”
林延潮道:“陛下有皇天庇佑,坐万年江山,草民哪敢与陛下相提并论。”
天子淡淡笑了笑道:“张居正之事才过了十几年,你骤然要朕复其名位,朕思量再三以为朝令夕改可乎?”
“为大政者不可轻易更张,这两年来朕让你想一想,也让朕再想一想。近日朕偶有所得,前段日子朕已下旨让江陵知县祭扫了张居正之墓,此事就到此为止,卿以为呢?”
林延潮道:“这几年臣一直在考虑此事,当初骤然提议,草民实在草率了,没有体贴圣心,此为草民之罪过。幸得陛下顾虑周全,明见万里,至今思来,草民仍是实是佩服之至。此事且容草民稍后再行陈奏,而今陛下急切召草民来此,可是为国事乎?”
林延潮说完轻轻呼了口气,此刻他背后的衣裳已被汗水打湿。
天子眉头微皱,又重新展开道:“确实是如此。矿监税使的事,下面的官员反对得很多,朕召你来想听听你的见解。”
林延潮道:“劳陛下垂询,草民以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何也?天下承平日久生民加增,地之物产不变,如此乱之将至,而大乱之后必能大治,皆因生民稀少,较之物产富足,施政者予民休息即可大治。这治乱循环,皆在于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林延潮的声音回荡在暖阁内,天子听得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舒缓。
他听到这里,不由从龙椅上起身,踱步沉思。
“林卿你继续说下去!”
林延潮道:“而今为国日久,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何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何也?正是人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故为政者当抑高举下,以有余奉不足也,此方为长久之计,切不可听腐儒一时之言,以为垂手而天下治,那是开国之时,并非享国之时。天道无私,故均,人道有私,故不均。何为变法?变法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以有余而奉天下!”
天子忍不住赞道:“朕果真没有看错人,非胸怀天下不足以与朕共论。此话说来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唯有爱卿肯在朕面前直言道出。”
说到这里,天子顿了顿道:“林卿,朕亲政以来深感积重难返,国事日趋艰难,朕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常想一旦败坏了列祖列宗托付万世基业,那么……那么朕就是千古罪人。你是朕钦点的状元,侍君伴驾多年,深悉朕心,不可不分君之忧啊。”
林延潮道:“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此草民所愿也。”
天子道:“朕不要你为尘雾萤烛,若使朕要你出山为阁臣,你当如何?”
林延潮道:“蒙陛下垂询,倘若草民为阁臣,打算为朝廷作一点实事。”
“什么实事?想好了没有?”
林延潮道:“之前没有主张,但今日想来,草民可以在五年之内,定矿税为永法为朝廷之用。为社稷作一点实事。”
天子神色一震。
此刻宫阙之外,雨仍下个不休。
午门朝房前的,孙丕扬立此抚须长望着宫阙。
“太宰,雨越发大了,不如回部等候消息吧。”吏部右侍郎孙继皋向孙丕扬言道。
孙丕扬摆了摆手问道:“林侯官面圣多久了?”
“有半个时辰了吧!”
孙丕扬有些出乎意料道:“不知不觉都半个时辰了,不知谈到哪一步了?你不必劝老夫,老夫就在这里等,什么林侯官出来了,你再来通报。”
孙丕扬心底默道,此事就着落在此子身上了。
毓德宫内。
天子闻言随即摇了摇头对林延潮道:“为朝廷万世之用,何其难也?且不说百官会不会肯,就是收上来,此中损耗也是太大了,最后怕苦了百姓。这江南漕运,两淮盐税不就是个烂摊子吗?否则朕也不会派宫中内监为矿监税使了。”
林延潮道:“陛下,管仲有言,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陛下,故大国者有大政者,无不治也!这大政在于台阁与陛下共之,君臣共治,天下方安!”
天子眉头又再度皱起,负手于林延潮面前踱步道:“过去官员以风俗文教为考成,易**,后以钱谷为考成,则易生贪,当今官场有负朕心,朕何尝不愿整顿,但台阁屡屡违之,为奸臣庇护,为贪官开脱。”
林延潮道:“太祖治天下以严,在于整肃贪官污吏,但这些年被贬斥数百名官员有几个是因贪污藏奸被贬的?如此说来,草民无辞以对。”
天子闻言心底一堵,满脸通红,他当然知道这些年被贬斥官员大都折在了争国本上。当今官场风气如此,确乃自己造成的。
天子缓了缓道:“权归于台阁,朕允之,但五年之内朕要矿税为朝廷永法。朕打算让你即刻入阁推动此事!”
天子说完,却没有听林延潮应承。
天子看向林延潮,但见林延潮道:“陛下,草民是立于庙堂,还是退居林下,也曾想了许多,但是至今仍有不少顾虑。”
“到底是何顾虑?”
林延潮道:“正如陛下所言,眼下世事艰难,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这天下并非是陛下启用哪个大臣,哪个官员可以扭转的。”
“自古人臣用谋,不仅要仰仗于天时,更需合于大势,不可逆时逆势为之。这用人为政,更天下之法,方方面面都需周全。而陛下将此重任托付给草民,草民可以不计毁誉,个人的荣辱得失,也不足挂齿,只要是有利于社稷,有利于百姓的事,哪怕是肝脑涂地也是在所不惜。
”草民只怕是辜负陛下的深切厚望,将来一旦有所反复,更是祸害了国家了,元佑党祸前车可鉴。草民还请陛下三思!”
天子闻言神色一动。
轰隆隆,又是一阵电闪雷鸣。
雨又是越下越大。
暴雨如注。
百官望着毓德宫的方向,忧心之色溢于言表。
“林侯官,进宫这么久,怎么还未与皇上谈妥?”
“难道出了什么反复不成?”
“不行了,急死我了,若如此下去,我会活活憋死。”
“急什么,你看宰辅,部堂们他们都沉得住气。朝堂大事自有他们做主,我们就不必操此心了。”
“看看你此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何况于我等朝廷命官。”
“二位稍安勿躁。我看此事别有玄机。”
“愿闻高见!”
“别卖关子了。”
“我看若是一谈即出来了,反而不妙,但眼下谈了如此久,反倒是是说此事有戏。”
“但愿如此吧,百官与皇上隔阂如山,若论满朝之上何人可以修补,也唯有林侯官了。”
“哎,若林侯官不成,就无人可以说服天子了。”
“不说了,雨大了,我等到朝房中避一避吧!”
张位,沈一贯也是避至朝房中,即便如此,但仍是遮不住铺天盖地的雨声。
张位突尔道:“真羡慕林侯官,简在帝心,百官期许,背后又有门生乡党的支持,他若入阁当有一番作为,岂似你我束手无策。”
沈一贯见张位如此直言,不由问道:“难道次辅就不担心,林侯官入阁后你我权轻。”
张位哈哈一笑道:“肩吾过虑了,林侯官入阁还需几年方能站稳脚跟,再说林侯官真能有利于天下,出山为老百姓作一些实事,我张位就算回乡躬耕又有不可!”
沈一贯点点头道:“次辅胸襟,沈某不及也。”
毓德宫内。
天子想了许久方道:“林卿,朕已答允给你五年,那么五年之内,你大可放手去为之,不必有丝毫顾虑。”
“那敢问陛下五年之后…”
天子打断道:“说来说去,难道卿就一定张居正争复名位?”
天子的口吻中带着一丝愠怒,换了其他臣子到了此刻也就不再说话了。
林延潮却正色道:“陛下在位时,百官随首阿从,以求容媚,当时固然不争,但到了将来必有人言之,攻讦陛下幽昧之过。为君父隐过,此非人臣之所为,此时不争更何时争之,难道陛下真要陷后世子孙于不忠不孝乎?”
天子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欲拂袖而去。
但见林延潮此刻近前一步道:“陛下,草民为了自己求陛下,也为了张家求陛下,更是为读书人求一个报效陛下的机会!这天下间读书种子不可绝!”
“你勿将己意置于天下读书人上,”天子驻足反问道:“朕再问你一句,若朕执意不肯,你又当如何呢?”
此刻林延潮但觉双肩之上如负万斤千钧。
片刻后他笑道:“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草民是读书人,生平只为读书事!”
……
大雨终于有停歇的一刻。
林延潮入宫面圣两个时辰后,林延潮终于从宫里离开。
雨停之后,年久失修的广场上,到处都是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水坑。
大雨过后的紫禁城更是显露出几分破败的景象。
当林延潮行至皇极门时,闻讯而来的百官已是堵满了台阶之下。
顺天府大兴县教谕张嗣修,他是张居正次子,当年发烟瘴之地为官。因张简修之死,张嗣修被吏部尚书孙丕扬冒着触怒天子的风险,将其调回京师出任教谕。
几经荣辱张嗣修看着台阶上的林延潮思绪万千。
记得一次见林延潮时,他正去张府上拜访,当时他的父亲张居正评他为二十年后可当腰玉。
当时自己还腹诽良多,认为林延潮不过一介书生,只是文章写得好而已。
但后来就是这个自己看不起的书生冒死上疏,满朝无一人敢出声,独他为张家平反,真为疾风劲草。并且自那之后他仕途不仅没有受挫,反用十数年爬到今日这位子。
他虽不知林延潮为何迟迟不肯入阁,但对于他心底早已敬佩至极,视他为恩人。
此刻林延潮穿着一身常服,宽袍大袖立在台阶上。
林延潮目光扫视过台阶下,掠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情绪平静。
“皇上有命,百官接旨!”林延潮朗声道。
官员先是一愣,然后从前至后的拜倒。
“万岁!万岁!万万岁!”
林延潮手捧明黄色的圣旨,但听他言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汉唐以降,以功业炳史册者多矣。”
“若论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唯故相张居正一人而已。隆万之际,朝政已驰,百官纵於下,将卒嬉于边,士林嚣于庠。纪纲万事,群堕于冥昧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祸,隐中于晏安无事之日。”
“此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涣散之孰,非有整齐严厉之法不足以其积久疲顽之习。张居正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
……
林延潮话至如此,百官无不抬头。各种心情酝酿之中,唯独张嗣修已是泣不成声。
“奋乾刚,行独断,宫府内外,一听于己。赏罚予夺,悉决于心。不以摄政为嫌,不以死权为讳,推其意岂不以为大丈夫,天下之责当于我任之,任之而当。夫岂特无保爵位顾妻子之心即邀名誉之心而亦无之。所患者,吾志不行,事功不立。”
“最后众谤于生前,奇祸发于身后。已于任事之初,逆睹而熟计之矣。古往今来从未有以乱政为良相,以安社稷为奸相者也。不能识人,不能察人,朕之过也!特复故相张居正太师太傅之官位,复谥号文忠,昭雪沉冤!礼部知道,传谕各府县,咸使知闻!钦此!”
读到此刻,泪水已打湿了诏书。
林延潮只见眼前一片模糊,连下面百官山呼也是充耳不闻。
此刻他仿佛朦朦胧胧看见一位年轻人,正是当年初入仕途的他,自己身前是巍峨高耸的宫殿,以及无数身着绯袍的官员。绯袍官员中为首那位美髯长须者转过头朝自己看来,点了点头。
目光更深远的地方,自己则成为一位少年。正是当初身处在蒙学的自己,那个小山村中他正与一位年老塾师大声地说要以修齐志平为志。
百转千回,千锤百炼,矢志不改!
今日已非当初的少年,但依然是那少年。
恍然间,无数官员涌到自己面前。
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林延潮以赋闲之身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ps1:平反诏书摘自明史,略有修改。
Ps2:本书预想的结局就是写到这里为止,下面何去何从……大家可以在这条本章说里留言,决定本书是否完结。
不是后记的后记
这篇本来是打算作后记发的,但想了想还是推后。
对于昨天的本章说里,大家的意见我一条一条都看了,时间有限没办法回复,但是我都有看过。
很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喜爱,文魁这书写到现在已快五年了,我比较慢,大家追得不容易,谢谢大家这么久的支持。
我与大家因文魁这本书结缘,能够相识,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是我的幸运。
而我与文魁这本书的缘起也是一个巧合,创作的时候科举流盛行,我也很喜欢。当时正好上一本书完本,就起了念头来写一本。
说来惭愧,当初的念头还是圈钱的念头多一些。毕竟网络平台上连载的商业小说,首先是要生存下来。
因此被大家在前文中无数痛批的宅斗,装逼,在五年前的大环境下大体如此,我一开始没什么想法,也就跟风来一波。
但是自己看得别人写得很出彩,到了自己笔下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
幸好有了大家的鞭策,我一面努力找资料学习,一面各种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哪知道写着写着收不住了。
就好比一个演员要拍武打戏,于是就拜了武术家习武,开始还有些生疏露出马脚,后经过勤修苦练后就进入武术家这个角色了,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所以感谢有好观众,有好剧本。
而剧本就是流传至今,从不曾断绝的文化。
然后回到正题,本书在猪脚三元及第时,曾问大家下面要看什么样的内容。
当时有七成的读者选择了个人奋斗流,有三成的读者选择了种田流。
那么本书下面的调子也就定了,因为是商业小说,衣食父母们要看什么,我就写什么。
上一章完结后,许多书友问我,我就这么回答的,从个人奋斗流而言这本书已经是完稿了,但对于种田流而言,再往下写就是另一本小说了。
骨架已经说清楚了。
到了上一章大家最后的意见,我也全部看了。
近五成的读者想继续看如何变法,三成多的读者允许我结局,后面出番外,写个提纲就好,或者是上一章即最后一章,还有一成是二者皆可。
就个人意见而言,从小说完整性而言,上一章完结是最好的。
既然本书是商业小说,就要一而贯之,坚持大家想看什么,我就写什么的原则(不要和钱过不去)。至于会不会狗尾续貂,那请放心,本来就不是貂,何谈狗尾。
我主要顾虑是现在大环境对历史小说很不友好。
其实大家最关心是如何力挽大明的事。我理解大家读史时候沉重的心情,这一百年来读明清史的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抱负,为何近代我们会落后挨打,将来是否能够崛起,重回汉唐盛世之时。
这两个问题如今都有了答案,我们就不必从书里找了。
为免失联,最后部分不会细写,我努力让未来再确定一些,故事再完整一些,字数在几万字这样。
或者就直接结尾。
这是AB两个方案,无论哪个五天后我会给大家一个答案!
最后呼吁正版。
之前书评区里有读者说因疫情没有工作,无法补订阅,我很谢谢他,不急于一时,什么时候觉得手头宽裕了再补订阅。
谢谢一直支持正版,的读者及十八位盟主,没有大家真金白银,我也写不到这里。
以上,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京师大道上,一顶宽大的八抬轿子行过。
“爹,内阁大学士是什么?”
林器坐在林延潮膝上发问道。
面对次子,林延潮手抚其头道:“就是官员而已。”
“是宰相么?”
“本朝没有宰相之说,因为太祖爷不许。”
林器显然从旁人口中心底已是默认这个说法:“那是应该比很多人厉害了。”
林延潮失笑点点头:“爹府试时第一,以为是全府最厉害的,然而比之秀才是不如的,乡试第一时,是一省最厉害的,但比进士又不如。”
“后来中了状元,本以为天下读书人中最厉害的,可当了官,爹才发觉比大多官员,又是不厉害的。”
“而今身为阁臣也是如此。”
“爹,阁老也有所不能吗?”
林延潮望向轿帘外:“三千举子欲得第一,独爹中了状元,所谓读书我能,但为官未必能。”
“不是只有庸人,才知己有所不能,天子也有许多知己不能,此并非读书第一,官越大能改变的。”
“那爹爹,既人有这么多不能,我们为何又要那么努力读书做官呢?”林器问道。
林延潮笑了笑,这时候耳旁听得陈济川道:“相爷,马上就要到府上了。”
林延潮闻言微微眉头一皱,他方与林器说本朝没有宰相,但是却拦不住旁人称他为相。
转眼已是到了府邸,进了轿厅。
轿子落下后,林器看着出神的林延潮问道:“爹爹,你还未答我呢?”
林延潮抽回思绪对林器道:“患得患失之心人皆有之,但害怕己所不能而不去努力为之,才是无能!”
说完这些,林延潮下轿回到客厅,但见林浅浅抱着幼女正在厅里玩耍。
“相公!”
林延潮不知为何听到相字就是眉头一皱。
“以后能不能不叫相公?换个称呼?”
“都叫这么多年了?那叫什么?夫君?丈夫?老公?”
林延潮不由失笑道:“夫君太疏远了,丈夫少有人这么说,至于老公倒似在宫里作…”
林浅浅噗哧一笑道:“夫君,我看你就是平日想得太多了。”
林延潮必须承认,身处高位之人难免心底都有太多忌讳,别人一句寻常话都要在心底琢磨半日,甚至他曾看见一位尚书每出门前,连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都要寻思个半天。
现在林延潮终于有些明白当年嘉靖皇帝种种反常之举。
“真是如履薄冰啊!”林延潮抚须叹道。
林浅浅让奶妈将林双抱走,然后坐在林延潮椅旁担心地道:“夫君,你以往在书院时每日课后吃饱即睡,但为何入京却每日心思重重,迟迟上床后也是辗转反侧。”
“再说你入阁至今已告疾在府一个多月,坊间猜疑之声都传到我的耳边来了。”
林延潮看了林浅浅一眼道:“此间内情你又不知。”
林浅浅认真道:“可是相公……相公我是不懂,但……我很紧张你。”
林延潮不由握住林浅浅的手,他与林浅浅夫妻多年,彼此都是心意相知。
林延潮道:“我方才与器儿言,不去为之更甚于不能为之,这话自己怎么不懂,你放心就是。”
林浅浅见此就不再说了。
不久到了用晚饭时。
林双有奶妈照看,林用留在有贞学院,故饭桌上林延潮,林浅浅,林器三人吃饭。
一碗红烧肉,一盘青菜,一盘清蒸鱼,一碗素汤即是林府的标准饭菜。只在人多人少时多一碗或少一碗。
夫妻二人都过过苦日子,平日都教育子孙节俭惜福的道理,这言教不如身教,哪怕后来林延潮作了高官也未大鱼大肉地过日子。
一家人吃了差不多了,还剩下半碗肉如此。
林浅浅,林器离桌后,林延潮留在桌上打扫剩菜。他又添了一碗饭将肉汁伴进饭里,就着剩下半碗红烧肉吃了起来。
林延潮年少的时候性子颇急,吃饭总是匆匆,但现在林延潮则吃得很慢,细嚼慢咽方是养身,条理脾胃之道。
今日的肉甚是肥美,瘦肉肥肉恰到好处,吃到嘴里实在是肥而不腻,配上汤汁绝对是人间美味。
这时候陈济川走到林延潮身旁来向他禀事。
林延潮习以为常地一边吃饭,一边听着陈济川禀告。
“前日皇上御准了次辅的建议,孙太宰已是上疏辞官了。”
林延潮咀嚼着肉,点了点头。
这一次他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位列于东阁大学士的沈一贯,陈于陛之上,排名阁臣第三,除了谁也不当首辅的首辅赵志皋外,仅次于次辅张位。
而张位与吏部尚书孙丕扬矛盾激化。因为孙丕扬采取创掣签法,改革铨政。这令张位十分不满,此举让内阁无法插手人事。
所以张位决定与孙丕扬‘摊牌’,张位上疏天子在廷推三品以上官员时,改变由吏部预拟堪任官的规矩,改由九卿各推举一人。
堪任官员就是廷推时的预选名单。
吏部尚书所掌握此权力的意义,更在廷推的意义之上。选拔普通官员靠抽签,现在连预拟名单的权力也没有了,吏部尚书真的就如同摆设了。
天子最后如张位所准奏,于是孙丕扬愤而辞官。
那这事与林延潮又有何关联?
因为林延潮这一次入阁是孙丕扬力主推荐的,若林延潮在阁是可以反对张位通过此事的。
但是张位却来信让林延潮暂不用插手。
林延潮对此也有考量。
首先他与张位关系不错,当年是他向申时行推荐的张位入阁。同时在朝鲜之事上二人一个鼻孔出气。
其次若他支持孙丕扬反对张位。一旦张位愤而辞官,那么林延潮就被推到了前台。林延潮方入阁根基未稳,还需些日子招揽人才,张位一走,他势必走向台前,入众矢之的。
因此林延潮在此事上两不偏帮,如此其实是卖给了张位的人情。
林延潮点了点头,示意知道了,让陈济川继续。
“东林书院的邹山长给相爷寄来了一封信。信里所言是邹先生近来读《运命论》有感……”
林延潮嚼了口饭,这《运命论》三国时李康所写的雄文。篇首第一句言‘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文中有两句话‘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都是耳熟能详。文章大意还是劝得人臣‘明哲保身’的侍君之道。
邹元标于信中引《运命论》的观点劝了一番后,还引了一句话‘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大意是事功者无论事情作得如何,都有人满意或不满意。事败不说,事成也会有利弊两面,唯有修德之人方能没有后患。
邹元标来信自是善意提醒,只是这长篇大论的说教味道有些令林延潮不舒服。
信末还补了一句‘国势垂危,天下士民望公入阁,如盼星火,但公有所主张当然是好,但天下早已积重难返,守而德治不失为进退之道,但盼公似安石而非安石’。
林延潮听到这句,心知邹元标对自己入阁变法抱着渺茫的希望,但又怕自己力不能及最后勉强为之,最后谢安学不成反如王安石般执意不顾。
林延潮听到这里道:“你替我写一首诗给邹山长,上阙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下阙则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爷,这不是王安石的诗吗?”陈济川问道。
林延潮笑道:“你学问倒是长进很快,正是如此。”
“另外次辅来信,问相爷准备选哪间值房,现在有东首朝南第一间,曾是申相的值房,还有西首朝南第二间,曾是张文忠公的。相爷定后即可安排打扫!”
林延潮想了想道:“就恩师原来那间吧!”
“次辅还问相爷选何人为机要中书,他好早日报备,还有首辅及沈阁老都来信询问,相爷何时入阁?”
林延潮淡淡道:“入阁的事暂且不用回复,至于机要中书就提王辰玉吧。”
听林延潮让王锡爵之子王衡作为自己入阁后的机要中书,这令陈济川有些讶异。
林延潮笑着道了一句:“放心,吾无事不可对人言。”
陈济川闻言释然,又道:“相爷,今日宫里派人送来了阁臣所着的蟒袍革带,同时着人问相爷疾好些了么?”
面对几位阁臣及天子的屡次催促,林延潮的眉头微微一皱,他突然却道了一句:“江陵的事如何了?”
“正要回禀老爷,经礼部陈奏,皇上已是派礼部堂官,郎中各一人,行人司行人数人至江陵,与湖广巡抚,荆州知府,江陵知县一道同祭文忠公,并于文忠公坟前与张府后人面前宣复官复谥之诏书!”
林延潮闻此动容,放下碗筷,望向屋外出了一会神。
天色已晚,林府已是掌灯,一盏盏灯笼灯由远及近亮起。
此刻林延潮已站起身来,淡淡道:“告知阁里宫里,我于朝参日入阁!”
朝参日,四更天。
林府街前但见灯火通明,人马鼻前呼出长长的白气,座马时而打着喷鼻。
不久随着一声呼喝,数十羽骑尽数上马,举着火把在前警戒照路。
清脆密集的马蹄声于街面上响起,随着羽骑之后的一顶八人抬起的坐轿,左右又是几十名随从。
坐于轿中的林延潮正闭目养神。
如此八抬大轿自是宽敞,他面前还摆着案几,让他可以随时在轿上边行边批改公文。
至于前方的羽骑则是兵部调给阁臣所用,此非六部尚书能有出行之仪仗。
经过棋盘街,再至御桥前。
此时明月在侧,天色漆黑,且尚未入朝。
御桥旁百官皆持伞举烛于宫门前等候,而这时马蹄声传来。
有一小吏策马而来道:“阁老仪仗,快避道。”
众官员闻言朝远处看去,确是阁臣仪仗。
“哪位阁老?”有一名官员突而问道。
其实众官员们心底也猜测几分,几位阁臣中赵志皋年纪老迈,很少如此早来朝参。至于张位为显宰相气度,都要最后一个才到。而陈于陛又在告病之中。
如此八成是沈一贯的座驾,不过沈一贯近来也是越起越晚。
官员们立即吩咐左右立即熄去烛火避让至道旁。
数百炬烛火尽是熄灭,百官从伞下行至宫前一并翘首望去。
寒夜中,何人持炬而来?
但见羽骑持火燎已至,将御桥照得是一片明亮,犹如白昼一般,甚至连这料峭的春寒也被此火光驱散。
大轿在桥边落轿,百官拥上,但见一名头戴六梁梁冠,身着朱红蟒袍,环犀革带,脚踏朱履的年轻官员步出。
“参见阁老!”
百官齐呼!
另有一名官员口中差一些唤作了大宗伯,欣喜话到嘴边,福至心灵。
万一当面叫错,以对方传闻中眦睚必报的性子,恐怕以后是没好日子过了。
林延潮纵目远顾,但见绵长的百官队伍列于御桥边一并向己躬身行礼参拜。
自唐宋起,为宰相者,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百官见之都要参拜行礼,而林延潮稍稍点头即是礼数。
更有甚者连点头也是奉欠,面对百官站立都要侍者垂首搀扶。
林延潮举步来至官员们中间,众官员们但见火光之中,不时有相熟的官员上前行礼问候,林延潮则简单说了几句话。
此刻有的官员正转过身去以袖拭泪。
有的官员则是激动雀跃之色溢于言表。
林延潮始终很克制,没有流露太多情绪,而见此一幕的百官们却无不动容。
见过后林延潮复行至宫门前与百官一并等候宫门开启。
朝参时阁臣者最后到来也是无妨,但今日是林延潮入阁第一日,早早抵达也可说得过去。
不少官员在后频频耳语。
此刻但见朱红色的宫门缓缓在林延潮面前开启……
这是一个普通朝参之日,但年迈的首辅赵志皋来了,连久病在家的陈于陛也是来了。
百官于皇极门前向宫阙虚拜,然后各自散去。
林延潮于皇极门领了旨意,完成了入阁最后一道手续,然后自皇极门东庑经会极门。
会极门即左顺门,嘉靖年令士大夫衣冠丧气的左顺门案即在此处。
这也是京文武官员上下接本的地方,故而门禁森然,以往左右庑房里各有给事中,阁吏坐此交接奏本,此外还有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等等。
但现在三殿大火,会极门的庑房被大火波及焚毁。
现在只摆着几张桌案,科道阁吏坐此办公。
他们见了林延潮立即起身行礼,林延潮点点头,然后经过会极门。
会极门后即是真正的皇城了,左手侧是皇家举行经筵日讲等典礼的之文华殿。
左顺门案时,嘉靖皇帝正在文华殿斋戒,当时杨慎与六部九卿两百多名官员就跪在左顺门外撼门大哭。
至左顺门案后六十年,文官集团也改变了斗争的路线。
他们不再直接攻讦指责皇帝,而是转而攻击亲近支持皇帝的大臣,党争也就来了。
皇帝与大臣接洽的文华殿,及内阁大学士办公的文渊阁,皆位于皇宫会极门内,比起长安门外的六部较天子近多了。
于文渊阁内办公的内阁大学士,成为最接近天子的官员,代替天子批改奏章的大学士,接受了皇权的权力渡让。
内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这一路行来,景物再是熟悉不过了。
至文渊阁阁门前时,但见翰林学士掌院事余继登,率翰林院侍讲以下官员立于阁门西侧。
詹事府少詹事掌府事曾朝节,率宫坊官立于阁门东侧。
皆着吉服的翰林宫坊官员见林延潮皆是举手口称:“见过中堂。”
内阁大学士本职在翰林院,衔不过五品,故而见本衙门的官员不可拿宰相的架子,双方相见用前辈后进之礼。
林延潮先一步入阁,而余继登,曾朝节紧跟在林延潮其次,翰林们再排列成两列队伍经阁门鱼贯而入。
走过金水桥来至阁前,但见赵志皋,张位,沈一贯,陈于陛皆于檐阶下等候。
彼此一作揖,然后五位阁臣一并由中阶至阁内,向正中的孔圣暨四配像行礼。
行礼之后,五位阁臣入座。
阁臣议事的公座就是普普通通的四面平方凳,林延潮手按朱红色蟒衣及上仰至胸的革带缓缓坐下。
林延潮排名第三,就坐在东首赵志皋下第二张公座上。
而张位坐在西首第一张椅上,面对林延潮的是沈一贯,而陈于陛则坐于林延潮同侧下首。
然后余继登,曾朝节率宫坊翰林从西阶上,先后至堂中先揖圣人,次揖阁臣,再从东阶离去。
虽说是走流程,但坐在公座上的林延潮却是熟悉无比,当初坐在这张公座上的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王锡爵等等,林延潮曾作为阶下翰林中的一员,来此一一参贺过。
当时自己的眼中不免流露出敬仰憧憬渴望羡慕,而今他则从阶下翰林的眼中看到当初的自己。
他却坐到了公座上,接受众人的参拜,跻身为张申王等内阁大学士之列。
此中滋味并无如何奇特,却又有一些波动。
心中一时来不及回首,恍惚间甚至不知何时何时自己已身在此处,脑海中一片空白。
林延潮微微伸了下有些发酸腰,侧身双手按在膝上。一道光亮晃目,他的目光浮过众官员的官帽,不知何时天色已是明亮至此,一轮红日正为宫檐白云轮流托起,徐徐上升,此景状哉!
寒夜终会过去,旭日必可中天,林延潮寻着光亮眯着眼睛,停留在此时此景。
众翰林作揖离去后,林延潮与几位阁臣暂时先回到各自值房坐一会。
明成祖朱棣建紫禁城时,建文渊阁作藏书之用。
时文渊阁左右又分东西二阁,东阁西阁又分上下二阁,地方极大。
据记载文渊东阁,藏前朝秘监,东观石渠,下阁九间藏《大典》,上阁牙签缥帙,百二层厨。
也就是说藏《永乐大典》的东阁之下阁有九间之大。
最盛时文渊阁藏书有十万卷之多,但因管理不善藏书大量丢失,如今已是十不存一。
听闻都是有借无还,甚至监守自盗,如大名鼎鼎的杨廷和,杨慎父子就经常从中‘借书’。甚至有一次杨慎还被当堂抓住。
如今文渊阁早不作藏书之用,改建为阁臣办事地方,如今的规模是嘉靖十六年时修订,一共五间,居中一间是圣人像及议事之处,其余四间各自间隔为阁臣值房。
林延潮入自己值房稍坐了会,吃了盏茶,与自己一起新任的机要中书王衡向自己行礼。
林延潮点了点头,就听外头云板响起。
林延潮与几位阁臣从值房走到公座坐下,檐下站着是左右二房的诰敕官员,中书舍人,阁吏,书办,随员。
他们一一至堂上面参,然后主事拿着卯簿,给林延潮等几位阁臣画押,其余官吏则是一一在堂下画押。
然后阁吏奉上各衙门投文以及文书房那转过来的奏章给几位阁臣浏览。
入文渊阁者都可以看到阁门显眼处悬挂着嘉靖皇帝的圣谕‘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林延潮于堂上仔细看各衙门机密公文,公文必须用拜帖手本,朱印列衔,佥名,孔目衔名,
至于公文格式一律用‘呈’字,六部也不例外,就算是吏部也只能用‘咨呈’二字,不能用‘咨’字。
几位阁臣看了一会公文,然后赵志皋将公文放在一旁,林延潮等人也是立即停下手里的事,同望向他。
赵志皋笑了笑道:“阁臣职掌在于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本辅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平日票拟奏章,阁务多是由明成替本辅处置。这一次宗海入了阁,总算多了个帮手。在参预国事上,你要多多有所主张,使朝廷早日走到正轨来!”
赵志皋此言后,林延潮道:“仆刚刚入阁,首要在于熟悉掌故,于处置国事上,骤然临之多有不妥,还需先向各位同寅请教。”
“哦?”
林延潮此言有些出乎赵志皋的意料之外。
张位首先道:“不可,不可,宗海你这一次入阁是要治国安邦的,眼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朝廷方方面面之事都要有个统筹,此事舍你其谁?”
林延潮道:“张阁老此言实不敢当,方才并非推脱此词,仆想先实实在在朝廷办一些事。”
张位当下立即问道:“哦,哪些实事呢?”
“仆想先从民间义学,择贤举才,畅通言路上抓起,统筹礼部,通政司这两个衙门之事!”
几位阁臣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
“可是有什么难处吗?”
赵志皋抚须呵呵地笑道:“不是难处,而是没有想到,宗海你这一次出山可是负天下之望……但眼下只是统筹礼部,通政司之事,此二者责大任大,可是呢?担的争议又是太多,于你而言实在有些屈才。”
林延潮道:“不敢当,只是仆以为择贤举才是朝廷的第一事,这又关系到士风民风的厚养。若才选得不正,举之非贤,以后读书人将无所适从。这士风之弊,皆起于政化之蠹,此不可不谨慎!”
赵志皋等阁臣都是笑了笑。
赵志皋点点头道:“好吧,既然宗海早有此打算,本辅就唯有相从了。诸位以为如何?”
这时候张位出声道:“依我看还需让宗海多分担一二。朝鲜之事,之前就是由宗海经手的,眼下宗海既是入阁了,就继续由他来主张。”
林延潮闻言没有立即答话,这时候陈于陛咳了两声,出声道:“朝鲜之事多有反复,怕是要再起刀兵,这可是烫手山芋,宗海刚刚入阁怕是难以胜任。”
陈于陛脸色有些苍白,自他请天子废矿税之事石沉大海后,他被气得病倒。眼下他这么说,也是好意回护于林延潮,因为朝鲜之事最近确实情况不妙。
沈一贯笑着道:“确实为难,不过我听说倭酋平秀吉惧于当初晋州城之败,曾三度来信询问林阁老近况。眼下林阁老回朝主政,有他主持,相信平秀吉会惧之三分,不敢再挑边衅。”
林延潮闻言微微一笑,其实他在入阁之前,与张位在权力如何分配上早有默契,这些事其实二人早就商量好了。
但见张位出声道:“我想过了,朝鲜之事确有几分棘手,但宗海经略之能,就是石大司马也是赞叹不已的,此事非他不可。至于其他要兵要粮,如何调动,我会吩咐兵部户部鼎力相助,如此可以了吧。”
赵志皋闻言微微一笑,并不表态。陈于陛也不再说。
经过这一次阁议,林延潮差不多已是察觉到内阁中几位阁臣间的暗流涌动。
林延潮笑道:“既是如此,仆责无旁贷。”
“太好了。”
重新划分了权责后,众阁臣开始商议国事。
国事浩瀚,朱元璋废宰相而勤政,平均一日要批改两百余奏章,处置四百余国事,如此大的工作量,朱元璋必须从凌晨四点工作到晚上十点。
就算如此整日处理国事,朱元璋仍忙不过来,他曾设置四辅官,选民间大儒帮他处置朝政,但民间来的大儒满口道德文章,却并不熟悉处理朝政,不过两年朱元璋即废除辅官之制。
然后朱元璋才仿宋朝设殿阁学士,以级别低微的侍讲,编修来协理朝政,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仍亲力亲为不敢将政柄太多假手于人。
旁人曾问他为何如此?
朱元璋答曰‘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
精力过人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尚且如此,他的后世子孙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明朝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事又比洪武之时多了许多。
商议到了后面年事已高赵志皋,正在病中的陈于陛早就支撑不下。真正在决定‘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的处分国事上只有年富力强的张位,林延潮,沈一贯三人从头到尾坚持下来。
但林延潮第一日入阁自是听得多说得少。
差不多到了午时,如小山般的奏章公文这才商议了一半,但大家已是十分疲惫不堪。
看来这处理国事还真是个体力活。
下面几位阁臣各回值房用午饭和休息,下午还要继续商议。
林延潮方回到值房,对跟随在旁的机要中书王衡道:“看你憋了一肚子话,不如直言吧!”
王衡没料到林延潮在处理了一上午国事之余,还有空闲观察到自己顿时吃了一惊。
此刻王衡只能如实道:“学生不明白,元辅如此看重阁老,肯将参预机务之权分之,但阁老……阁老当年为了给张文忠平反连天子尚且不惧,为何却惧张新建呢?”
林延潮闻言不由失笑:“辰玉,天子一言可定荣华富贵,你若惧之,是为软弱,而惧张新建,则为忍让。”
王衡一愕明白过来,不由肃然起敬。
林延潮道:“好了,一会新民报的翰林要来,我们先用饭吧。”
“新民报?”王衡又是大惑不解,林延潮召新民报的人来作什么事。
值房里林延潮一边用饭,一边看机要公文。
王衡见林延潮如此勤事,心底不由佩服。他在书院时见过林延潮过目不忘的读书记事之能,但平日见他在书院里仍是用事极勤。
片刻后,阁吏禀告新民报的翰林史继偕,周如砥已至。
林延潮听了此言有些讶异,他本以为方从哲会派史继偕与翁正春同来,但未曾料到却是周如砥。
林延潮将吃了一半的饭搁在一旁,用巾帕拭嘴道:“立即有请!”
这一幕又令王衡在心底感慨,林延潮此举真可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两位翰林入内后,一并向林延潮行礼道:“见过中堂!”
“免礼,看座,辰玉,摆张两张桌案来!”
但见史继偕,周如砥的神情都有些紧张,二人坐定后,墨盒笔纸铺于桌上。
周如邸起身道:“那么晚生就斗胆请教中堂了!”
“请讲!”
周如砺道:“当年徐文贞公为首辅时,曾写‘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之言于值房内告知天下,而今为张文忠公复谥复官后入阁,不知林阁老于国事上有何主张?”
王衡听了眉头一皱,他还以为周如砥问这话是来拆台的。不过看林延潮并非是自找麻烦之人。
周如砥说完后也很紧张:“晚生冒昧直言,还请中堂见谅。”
林延潮笑道:“无妨,此话我可以答你,为张文忠公复谥复官是皇上的恩典,当初言官李沂曾建白于此,皇上怜张家四郎为国死节早有此意,眼下此诏一出,人心振奋,百官士人无不高呼皇上之明,此为皇上圣德也!”
周如砥听得仔细,林延潮一面说,他与史继偕笔中不停,奋笔疾书下于林延潮话中的任何一字也不敢漏过。
但见林延潮起身于值房内踱步道:“外夷窥视,内贼未平,四方天灾人祸连连,太仓之粟泰半耗于九边。一旦有内外有变,则国家危矣,此诚为旦夕存亡之秋。林某蒙主之恩,以国事托付,唯有肝脑涂地报答之。”
“朝野上下望朝廷能励精图治,刷新政治,于朝夕扭转颓势,此实为难矣,中兴更为难也。治国如人读书,贵在有恒。若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事,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为政之本贵在长策,贵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如何为功?在官,在贤!”
听到这里周如砥不由停笔细问道:“敢问中堂,如何在官,在贤?”
林延潮道:“天生万民,而民不能自治,故设君治之。君师者,治之本也。而君一人不能独治,故设百官共之。朝廷之政主在天子与台阁。台阁若有过,天子纠之再易之,天子若有过,台阁谏之复谏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政不失位!”
“首用官次尚贤,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里之内,民必有贤。士之贤也,农之贤也,工之贤也,商之贤也,四民者当以贤为师……”
阁中极静,唯有林延潮侃侃而谈,史继偕,周如砥,王衡无不认真倾听,听到入神处浑然忘了下笔…
当夜新民报加急刊载,主编方从哲不易一字地将林延潮这篇访谈登载于报上。
次日清晨,即送到京师各个衙门官员,勋戚,官绅,士人,商贾手中。
林延潮入阁之初,朝野上下无不猜测其政柄所在,担心擅权者有之,改革过急有之,顾虑重重有之,名不副实有之,朝令夕改有之,无处着手有之。
但是林延潮没有掖着藏着,而是入阁第一日即将己政柄道出,开诚布公以示天下!
此前无古人之举,顿时惊动了京师内外。
国事积弊如山如何革除?国家将来何去何从?甚至大明将来有没有希望?
但凡每个心头有些血诚的读书人无不关心,他们都想好好听之读之。
一时之间,新民报洛阳纸贵。
方从哲加急又多刊了一版,仍是一瞬之间被百姓们抢光,新民报报馆前车水马龙,士人们百姓们无不伸手高举铜板,争相买报。
而街头巷尾,茶馆饭肆之中,无数百姓热议着。
京师各衙门大小官员无不闭户读报,任何细节也不放过,逐字逐句揣摩过去。
国子监,府学,县学,凡有志于学,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亦将新民报一字字读来,在旁提笔圈圈点点,读到胸中激荡处,于屋徘徊绕侧,意不能平!
Ps1:感谢珂珂的男朋友,成为本书第十七位盟主。
Ps2:感谢被水淹没的火,成为本书第十八位盟主。
Ps3:感谢过客流往,成为本书第十九位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