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倉庫到大明

迪巴拉爵士

歷史軍事

方醒很嗨皮,作為壹個打工仔,他居然抽獎抽到了美國五日遊。
“能兌換成錢嗎?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85章 冷漠依然,憤怒的奏折

帶著倉庫到大明 by 迪巴拉爵士

2019-1-11 19:49

  宣府對於方醒來說是壹個充滿了敵意的地方。
  第壹次參加北征去探路,結果就差點被鄭亨坑了。
  到了宣府鎮城之後,郭義和金玉很熱情,也很自信。
  朱高煦和這兩人也算是熟絡,所以進城後就大大咧咧的道:“妳們麾下可有空餉?可有將官占了田地?有就說出來,本王酌情處置。”
  郭義笑道:“王爺,宣府直面草原,下官再大的膽子也不敢吃空餉啊!”
  “逃亡的有多少?”
  雖然郭義是安陽候,可方醒卻直接質問道。
  郭義沈吟道:“約有壹萬余。”
  “不算多!”
  朱高煦贊道:“宣府十多萬人馬,只逃了壹萬多,可見妳們帶軍有方。”
  楊榮無語,按照文官的心思,妳逃了壹人就是錯。
  可在見過了天津三衛的軍戶慘狀後,楊榮也無法苛求。
  宣府控制著壹千多裏的邊墻,事務之繁雜,後勤之龐大,除去大明,再無第二個國家有此實力。
  進了城,郭義就不由分說,要請三人喝酒。
  “草原可有警示?”
  楊榮始終不放心,特別是阿魯臺。
  郭義笑道:“楊大人,去年阿魯臺大敗,目下正在整軍,大概會在明後年和瓦剌決壹死戰,所以最近邊墻無憂。”
  “那就好!”
  得知邊墻無憂後,楊榮也不會說什麽不許飲酒這種話。
  於是整治了壹番之後,壹大盆紅燒羊肉就被弄了上來。
  喝酒當然不能在大堂,這是郭義住的後院。
  “以前咱們吃羊肉都是煮了吃,烤了吃,有人在金陵第壹鮮吃過壹頓這種紅燒羊肉,就去找掌櫃的要了方子,如今邊塞吃牛羊,不少都是這般作法。”
  郭義沖著方醒拱手道:“說起來還得要多謝興和伯,那掌櫃的開始不樂意,後來就去莊上問了,回來就說興和伯說了,既然是軍中的同袍,想要就給,還免了那壹頓飯錢,哈哈哈!”
  方醒笑了笑:“方某以前在家不說錦衣玉食,可在吃食上卻是不肯委屈了自己,直到轉戰多地,被軍中的廚子給折騰了幾回,這才知道,原來軍中是沒有美食的。”
  “是這個理!”
  金玉贊同道:“那些廚子都弄慣了大鍋,炒個肉菜吧也加水,那哪是炒菜,咬都咬不動。”
  朱高煦吃了壹塊羊肉,也是回憶道:“靖難那時,好不容易吃壹頓好的,有廚子放鹽放多了,吃到的將士大怒,可他倒是振振有詞,說什麽流汗就是流鹽,不多吃些鹽,哪能打贏南軍,最後連父皇都沒責怪他。”
  郭義和金玉都有意拉近雙方的距離,方醒也算是配合,壹時間言笑晏晏,以前的矛盾仿佛都消散了。
  吃完飯,朱高煦和楊榮去休息,方醒卻被郭義邀請去喝茶。
  書房裏,郭義幹瘦的臉上全是愧疚:“當年鄭亨在宣府權傾壹時,郭某也無可奈何啊!幸好興和伯禦下有方,否則郭某萬死難恕。”
  方醒淡淡的道:“方某麾下兵不過兩千余,安陽候無需如此謹慎,至於過往,過了就過了,無需介懷。”
  當年從北平去興和的這壹路,聚寶山千戶所真的是拿命在拼,若不是方醒拿出了許多物資,能堅持到興和的不會超過三百人。
  而郭義此番表達不過是看在方醒的身份和當年有了天壤之別的份上,擔心以後會被他下黑手。
  郭義聞言就苦笑道:“不瞞興和伯,當年郭某確實是在袖手旁觀,並未伸手,可軍中就是這樣,等級森嚴,若是越級幹涉,事後的報復……”
  郭義的坦然出乎了方醒預料,他淡淡的道:“趨利避害,人之常情,方某自然是懂的,可這樣不行!”
  這位興和伯難道還是壹位品行高潔的人?不然他怎麽會單純到以為能改變人心!
  方醒沈聲道:“方某不怕逾越的說壹說吧,等級森嚴,這是軍中必須的東西,可大明的軍隊卻不是私人的,公報私仇這等事,恕我直言,這是陋習!就該露頭就打!”
  看到郭義不以為然,方醒就說道:“在天津,那些敢於上報守將不法的將士妳可知道去了哪嗎?”
  郭義訕訕不語,那還用說嗎!
  “全家死光光,無壹生還!”
  方醒的聲音帶著怒氣:“那些畜生,我已稟告陛下,請求主犯壹律淩遲,家眷全都發送瀛洲,三代不許歸鄉!”
  郭義苦笑道:“不瞞興和伯,下邊的衛所我們已經清查了壹次,千戶官以上的都抓了五人,就等著王爺定奪。”
  方醒冷笑道:“王爺也是怒不可遏,這些人沒壹個能有好的!”
  “還有侵占田地的,郭某的請罪奏折已經去京,難辭其咎啊!”
  郭義的內疚模樣絲毫沒有打動方醒,他知道此人不過是想脫責,至於內疚什麽的,純屬多余。
  壹番談話後,雙方的關系依然是原樣。
  ……
  大明的不少地方都是由軍鎮發展起來的,宣府就是其中之壹。
  十多萬人馬,人吃馬嚼,隨軍的軍眷散布在各地,這就是商機。
  原先的開中法廢除了之後,南糧北調就成了宣府的生命線。
  走在街上,方醒想著以後在北方擴大種植土豆的前景,覺著應該不會差。
  “老爺,前面有個老頭。”
  小刀提醒了方醒壹下。
  老頭自然不稀奇,可這個老頭卻身穿破爛軍服,獨臂,少了壹只耳朵。
  老頭的面色發紅,坐在壹家布店的臺階邊上,手中端著個破碗,不時的喝壹口。
  這就是軍戶,父死子繼,除非逃亡,否則這就是宿命。
  “這樣下去不行!”
  方醒回到住所,就磨墨開始寫奏折。
  “……臣聞漢唐時百姓勇於應募,何也?蓋因軍功封賞豐厚,百姓血性未泯……”
  楊榮走進來,方醒也沒阻攔,繼續寫。
  “……自前宋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何?好男不當兵!”
  楊榮在方醒的身側看到這些內容,不禁微微搖頭。
  “……臣壹路行來,所見軍戶之慘,鐵石心腸也能動容,此與賤役等同,如何能養出壯士!”
  楊榮覺得有些頭痛了,方醒的這份奏折上去,北方衛所又要多倒黴不少人。
  “……臣思之,壹乃國朝養兵過多,耗費不菲,然屯田之法被軍中將官與地方上下勾結,早已糜爛矣,縱然短暫更新,必重蹈覆轍,此人心本貪也!”
  “……軍中賞罰可否清明,軍士可有盼頭,若無,則懈怠。臣妄言,若軍戶尚不如農戶,必……”
  “興和伯!”
  楊榮抓住了方醒握筆的手腕,面色凝重的道:“此事需集思廣益,非我等可言之。”
  方醒搖搖頭,繼續寫下去。
  “……農戶可讀書,軍戶為何世代操役?父英雄,兒並非好漢。臣建議募兵,以百戶官等為骨幹,其余人等皆可招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