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60章 遠見卓識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劉平身前之事,身後之名,不出數代,皆歸塵土。然若知真相,老族長如何能茍活。少年時,老族長行事,並無偏頗。對宗族及劉備,皆照顧有加。
  將心比心,只需能令其頤養天年,劉平如何,實不足為慮。
  母親如此想。三墩當,亦如此想。
  知孤孫劉平,乃替主而死。如老族長所言,死得其所。心中亦算是有所慰藉。
  畢竟,樓桑劉氏,乃是歷代背負“復爵大業”的宗族。比起史上先主,顛沛流離,宗族離散。今時今日之薊王劉備,足可稱道。
  二位國相,為三墩設計的王爵之路,亦遠比官宦之路,更符合劉備特質。
  先復爵,再進爵,進而並土封王。經營壹塊擁有穩定收益的領地,才是成就今時今日,薊王壹切之前提。
  大漢“非功不侯,非劉不王”。左右人生的兩大桎梏,對劉備而言,皆是重大利好。
  何為遠見卓識。窺壹斑而知全豹。左右國相,十載之前,為薊王所設長遠謀劃。到如今,以而立之年,執宰大漢壹藩。足可令天下信服。
  如何揚長避短,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便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薊國周遭,多上古大澤。旁人畏水患如虎,避恐不及。唯有三墩,大興圩田。並首創《圩田制》,輔以二十等爵,令薊國壹日千裏。究其原因,壹片白地,無人定居。萬丈高樓平地起。劉三墩說壹不二。自也全無兩漢四百年,沈屙無救,積重難返。
  三墩應運而生,呱呱墜地為大漢宗親,據有“天時”。十裏樓桑,周遭壹片未及開發的豐鎬之地,所謂“地利”。宗族同心,家臣齊力,流民來投,包羅萬種,乃稱“人和”。
  丞相隆中對曰,天時、地利、人和,占其壹,可三足鼎立。如今三墩聚齊天地人,曠古爍今。能令其稍稍挫折,唯“劇情殺”耳。
  此,亦是與生俱來之劣勢使然。
  壹身二主,利弊各半。令三墩有先見之明,亦露妖異之相。試想,若非熟知史上劉先主過往,心懷錯失太史子義之憾。焉能聽聞孤兒寡母來投,竟大喜忘形,倒履相迎。
  反常則妖。
  料想,當三墩飛撲出門,倒履相迎時。襄楷必睜大火眼金睛,於人群中窺探。
  後,劉備又與蘇雙,同乘壹馬,急追趙雲。襄楷故意錯指,並非心懷不軌。乃是以方士之術,為三墩除禍免災。
  言下之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壹言蔽之,總有高人。
  不受時代所限。
  天光大亮,百業始興。
  盧司空車駕,將出函園東山門。便有騎士縱馬近前:“稟司空,我等奉驃騎將軍命,護送司空上朝。”
  二戚相爭,無所不用其極。
  為結好百官,亦為耀武揚威。凡三公九卿,朝中要員,每次早朝,二戚必出精騎,沿途護送。不敢擅入薊王函陵,於是默契共生,皆列隊山門外。互不相讓。
  凡有高官車駕出園,便壹擁而上。名為護駕,實則搶功也。
  二戚亦嚴令,不可擅動刀兵。然彼此推搡,人馬相撞,已成家常。甚至壹路相爭,抵達宮門,亦不相讓。吹胡子瞪眼,唯有車內大員出聲,方才化幹戈為玉帛。各自返回不提。
  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可見壹斑。
  三公府邸,皆在城內。然盧司空自搬入函園,便不肯輕動。再者說來,三公代天子受過。凡天降災異,必然頂鍋。大位能坐多久,唯天知地知。與其搬進搬出,不若函園長住。省得勞師動眾,徒受遷居之苦。
  今日,被董驃騎嫡系,捷足先登。趕來為司空護駕。
  惹得何車騎壹系人馬,各個摩拳擦掌。卻忌憚盧司空乃薊王恩師,又屢次護駕有功。與太仆王允,乃為數不多,忠於少帝,非外戚亦非黨人之朝中清流。故,不敢輕舉妄動。
  太傅楊彪,雖也壹片公心。奈何出身永樂宮,早就打上董氏烙印。
  薊王歸國。辭“錄尚書事”。依律,太傅當執掌尚書臺。
  楊彪出身弘農楊氏,亦是名門望族。與汝南袁氏,並著於世。於是車騎將軍何苗,薦長樂少府袁逢,代崔烈為司徒。共理尚書事。崔烈改任廷尉。
  董驃騎不甘人後,舉永樂少府曹嵩,代張溫為太尉。張溫改任衛尉。
  傳聞,先前曹操私求薊王,欲為父買官。今不花壹錢,令其父高居三公之首。董氏籠絡之心,昭然若揭。
  先為永樂少府,今為太尉。曹嵩、曹操父子,自被視作董重壹系人馬無疑。
  薊王離朝。朝中公卿,遭遇大洗牌。除黨人外,凡雄職,多為何董二戚瓜分。諸如張溫、崔烈等,朝中宿耄,尚存壹席之地。余下人等,如鳥獸散。許多仕途失意,抱負寂滅,舉家還鄉。還有避入函園,與三五好友,縱情辭賦。更多心存幻想,寧願棲身陋巷,亦不願離開京畿。
  亂政之下,自求多福。
  自上巳節後,黨魁張儉,稱病不出。屢次上表,請辭少府,告老還鄉。朝廷皆不準。三宮並少帝,累次遣使探望,其中噓寒問暖,不壹而足。
  黨人,乃二戚之外,朝野最大勢力。何董二戚,爭相拉攏。二人皆知,只需說服黨魁,黨人必馬首是瞻。若得黨人相助,二戚均衡之勢,即刻傾斜。
  那時,甚至無需費壹兵壹卒。勝負已分。
  黨魁如此持重,焉能放其歸去。
  此壹時,彼壹時也。至於先前種種傳聞。於權利之下,皆不值壹提。至於後患,待手握大權,再徐徐除之。
  二戚皆如此想。
  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許久未見,後將軍兼領並州牧董卓,輕車入京。暗中相邀“衣帶詔”同黨,在此壹聚。
  春暉包房。
  推門視之。袁紹、袁術、曹操、孫堅等,四方英傑俱在。
  左中郎將呂布,抱拳上前:“呂某晚來,諸君恕罪。”
  “左中郎將,新婚燕爾。”董卓把臂上前:“當真羨煞旁人。”
  聞此言,曹操心中壹動:“不知左中郎將,聘娶何人?”
  “乃京中嚴氏女。”呂布答曰。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