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94章 滅紀廢典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處士橫議,壹家之言,本無傷大雅。然被太學生手抄成冊,廣為流傳。便成毀譽參半。終歸免不了“妄議朝政”之嫌。
  王允總領朝政,革舊圖新。朝野皆為之振奮。不料卻出“處匡床”論“天下治”。不啻當頭棒喝。言及天下大勢,不乏驚世駭俗之語。
  譬如與壽春合肥侯,化幹戈為玉帛,共分天下。又如效仿薊國《圩田制》,盡收無主荒田,依《二十等爵》劃分。更有遷都長安,立足關中,學西秦固守,以待天時之論。
  謂此風不可長。
  恰逢朝政百廢待興,關東十萬聯軍扣關在即。可以預見。王允為攏民意軍心,對妖言惑眾者,必行殺壹儆百。
  然畢竟黨魁。王允亦知牽連甚廣。故先召來臺上,言語相勸。
  “國祚日艱,幼主危難。我輩當‘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公,乃黨人之首,士林之望。請慎言。”
  “太師亦出士林名門。”張儉笑答:“會上清談,以助雅興。與國祚何幹?”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王允言道:“公,名聲富於四海。時黨錮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凡所過,莫不重公名行,破家相容。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蓋數十百所。州郡因而殘破。何也?仁義附焉。”言下之意,樹大招風。正因黨魁重名天下,故望門投止,破家相容。此乃道義所向,仁義所附。
  言及舊事,張儉不禁面露愧色:“太師之言,老朽已盡知。”
  見張儉俯首認錯,王允心結亦解:“如此,公,且自去。平樂會,不開也罷。”
  不料聞此言,張儉忽生慨嘆:“便是董卓擅權,亦無有此舉。”
  王允勃然叱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黨魁被捕入獄。京師震動可想而知。
  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黨魁負天下之望,名重四海。今秉筆《東觀漢記》,當續成後史,為壹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請註意)’,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妖言惑眾,執筆於幼主左右。(張儉)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非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京中士大夫多矜救之,皆不能得。
  薊國都,西宮增城二重殿。
  “大將軍來函?”略作思量,簾內董太皇,不禁莞爾:“今王允主政,大將軍朝堂之上,難覓壹席之地。故來求之。”
  竇太皇言道:“六百裏傳書,必然事急。”
  董太皇不疑有他,遂親手拆封。漆木匣將將開啟,董太皇神色大變。待取匣中白絹細觀,不由汗如雨滴。
  畢竟董門家事。竇太皇不便多問。亦不便觀瞻。
  待董太皇將白絹收入匣中。竇太皇這才問道:“莫非京中巨變。”
  董太皇慘然壹笑:“家門不幸。”
  果不其然。聞乃家門之事,竇太皇自不便多言。
  須臾,董太皇忽起身。不及出簾,便搖搖欲墜,站立不穩。竇太皇急忙離席攙扶。“姐姐安否?”
  “無妨。”董太皇強撐起身,徑直出殿。尋南宮少府而去。
  稍後,北宮瑞麟閣。
  薊王連收二報。
  其壹,洛陽急報,黨魁張儉因言獲罪,被押廷尉詔獄。
  其二,中書令趙娥來報,董太皇親臨披香殿,欲將貲庫內畢生積蓄,轉為董重所用。
  “此二事,必有關聯。”士貴人,壹語中的。
  “董重與張儉,雖有往來。然卻不足以令董太皇,傾家相救。”河間姹女,惜財如命。薊王手握《子錢集簿》,焉能不知。
  “莫非,董重千裏求援,非為救張儉,而另有他用。”馬貴人心領神會。
  “可有閣下密報。”薊王遂問。
  “有。”便有女史將南閣密報,呈遞給宋貴人。
  “日前,董重親赴上林苑,與衛將軍等,帳中密會。言及‘悉誅涼州人’之事。”
  “董重所求巨資,必為籠絡涼州都尉。”薊王言道。
  “夫君明見。”安貴人亦道:“然,據妾所知。董重素無主見,必有高人指點。”
  二事相連,薊王疑道:“莫非乃張儉暗授機宜。”
  宋貴人又讀南閣密報:“董重亦曾赴張儉平樂會。”
  “張儉乃黨人之首。無辜下獄,黨人又當如何?”薊王問道。
  “正多方營救。”士貴人答曰。
  “聞張儉自折節入朝,多有徒眾,求列門墻。然唯收壹徒,名喚景顧。”薊王對黨魁之事,知之甚祥。
  “正是‘漏奪附黨’,時侍禦史蜀郡景毅子。”士貴人答曰。
  “此子何所為?”薊王又問。
  “並無記錄。”宋貴人遍翻密報,皆未曾言及此人。換言之,此子並無異動。
  “恩師下獄,唯壹弟子,卻穩坐不動。”薊王嘆道:“其中必暗藏隱秘。”
  “夫君之意,張儉下獄,乃有意為之。”士貴人已醒悟。
  “黨魁自求死也。”薊王壹語中的。
  林慮山,正陽亭,草廬。
  二老匆匆而來:“黨魁求死矣!”
  寧姐姐取書細觀,不由壹聲長嘆:“先前,若非我出手相救,黨魁已懸梁自盡。今,天下殘局,勝負將分。黨魁生而無望,以死明誌。”
  四目相對,董班、郭亮齊聲道:“黨魁雖了無生念,然我等卻不可不救。”
  “如何相救?”寧姐姐言道:“不出所料,黨魁必身攜鴆毒。見面即死矣。”
  “這可如何是好。”二老悲痛,何必多言。
  寧姐姐素有遠見:“黨魁望門投止,牽連甚廣。今含冤赴死,天下憐惜,清名可洗。余下黨人,因而得以善待。此乃,黨魁所樂見。”
  聞此言,二老涕泗橫流。
  伏地慟哭不止。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