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29章 欺君太甚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位列上公之首,猶不知足。強占三公府邸,只為壹己私欲。”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少帝焉能不震怒。
  史夫人勸道:“董卓所求,不過壹宅耳。以太師之尊,屈居司徒之府。確是於禮不合。”
  “三公立府至今,豈能為他壹人所並。”少帝怒氣未消:“昨日求官,今日求宅,明日又當何求?”
  “小不忍則亂大謀。”史夫人言道:“權且應下,徐徐圖之。陛下尚不及元服,毋需在意壹時之得失。董卓手握十萬精兵,斷不可輕視。”
  時局崩壞至此,少帝亦無可奈何。唯退而求其次:“三公府,斷不可輕動。”
  “何不將郭下苑囿,則壹賜之。”史夫人早有定計。
  “當賜何處?”少帝積怒猶存。
  “先帝曾作罼圭、靈昆苑。罼圭苑有二,東罼圭苑周千五百步,中有魚梁臺,西罼圭苑周三千三百步,均在平城門外。”史夫人言道:“何不將東罼圭苑,賜予董卓。如此,二全齊美。”
  既滿足董卓所欲,保全三公府。罼圭苑有二,舍小存大,亦全天家臉面。便是史夫人所謂,二全齊美。
  畢竟,罼圭苑仍在。不像其他苑囿,只此壹座,送出再無。
  “東罼圭在南郭橋外,董卓肯否?”少帝不無擔心。
  史夫人言道:“料想,董卓當無異議。”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少帝含恨而起,又拂袖而去。非不舍壹座苑囿。只因董卓不知進退,欺君太甚。
  何其急也。
  俗謂“貴易交,富易妻”。董卓壹朝得勢,滿門雞犬升天。
  歌姬舞姬,婢女美妾,紛至沓來。賓客盈門,便是收受財貨,亦盈滿堂室。人多地窄之困,隨之顯現。再者說來,今位居上公之首,焉能蝸居於司徒府。
  故於董卓看來。擴建公府,天經地義。料想,陛下亦欣然允之。
  這才指使黨羽,代為上疏。
  然在少年天子看來。董卓所求甚多。貪殘放濫,不知收斂。窺壹斑而知全豹。令其居上公高位,絕非社稷之福。
  再深思。自董卓矯殺四方將軍,並十萬部眾起。陛下猜忌暗生。君臣斷難彌合。
  更何況。此不過是壹己之私。待執掌權柄,權傾朝野時。所欲所求,又當如何,已無人知曉。亦無從揣度。
  少帝頗有識人之術。內心警惕,亦是人之常情。
  正如史夫人所料。董卓喜得東罼圭苑,自行遷居,絕口不提三公府並。東罼圭苑,居中魚梁臺,碧水環繞,圍以重樓高閣。如畫美景,壹覽無余。只需稍加改造,便可為上公府邸。
  臺如其名。魚梁,本為截水捕魚所設。以土石築堤橫截水中,如橋,留水門,置竹笱或竹架於水門處,攔捕遊魚。《詩·邶風·谷風》:“毋逝我梁”。註曰:“梁,魚梁。”便是指此。
  先帝所築魚梁臺下,亦設水門。引洛水自苑西入,而東重註於洛。背靠靈臺。築山穿池,竹木叢萃。風亭水榭,錯落有致。壹步壹景,般般入畫。
  董卓並壹眾黨羽,於臺上置酒高會。夜夜笙歌,通宵達旦。紙醉金迷,莫過如此。
  直到這日,黨魁張儉,投書謁見。
  董卓宿醉將醒,渾渾噩噩。將拜帖隨手擲去壹旁:“不見。”
  “太師且慢。”便有女婿牛輔勸道:“少府張儉,乃黨人魁首。朝中內外,皆有黨人居於要職。此來,必事出有因。何不見之分曉。”
  “哦。”董卓這才醒悟。略作思量,遂言道:“沐浴更衣,請少府臺上相見。”
  “喏。”
  待梳洗更衣,董卓臺下相迎。張儉已恭候多時。
  “拜見太師。”張儉先禮。似無不瞞。
  董卓甚喜:“見過少府。”
  “冒昧來訪,未攜厚禮。還望太師見諒。”張儉又先行告罪。
  “少府言重。請臺上壹敘。”張儉素有重名,非貪財之輩。董卓自不以為意。
  二人同登高臺,眺望洛水兩岸美景,不由心曠神怡。
  張儉嘆道:“‘萬乘終濟,造舟為梁’。‘霧合雲集,波流雨註’。伊洛大美,非親眼所見,不可盡知也。”
  不料董卓竟也知曉:“可是《洛水銘》並《羽獵賦》。”
  “正是。”張儉含笑點頭。
  董卓笑道:“年少所吟,多半已忘卻。”
  賓主落座。便有美婢煙視媚行,手捧茶飲,款款而來。
  見張儉氣定神閑,舉止如常。董卓心中更喜。果然名士風儀。
  這便以茶代酒,舉杯相敬。
  落杯後,董卓問道:“不知少府此來,所為何事。”
  “乃為江山社稷而來。”張儉正色答曰:“自陛下親政,廣有天災。人心浮動,朝政日非。南陽大水,究竟是福是禍,尚未可知。淮泗諸國,又起大疫之兆。老朽竊以為,陛下以童子之軀,掌天下權柄,此舉有違祖制。非大漢之福。”
  “嗯。”董卓不置可否:“依少府之意,該當如何?”
  “老朽以為,太師並太傅,當攜三公九卿,為陛下解憂,共分此重擔。”張儉有備而來。
  “哦?”董卓心領神會:“少府之意,乃由董某執宰朝堂。”
  “然也。”張儉擲地有聲。
  董卓笑道:“非某不願。只是,陛下並無過失,如何肯分權。”
  “南陽大水,淮泗大疫。君若無過,何來災異。”張儉言道:“今三公皆無,還有何人,上應天命,為社稷除禍。”
  言下之意。時至今日,連背鍋的人,都找不到了。
  董卓輕輕頷首:“宜當,重立三公,輔佐朝堂。”
  “趁此良機,太傅當可命人上表。與太傅,同錄尚書事。”張儉進言道。
  “何人上表為宜。”錄尚書事,董卓誌在必得。
  “老朽願為太師請命。”張儉肅容下拜。此乃認主也。
  董卓焉能不大喜,急忙離席攙扶:“得少府相助,何愁大事不定。”
  張儉素又重名。乃黨人之首。得其投效,董卓豐滿羽翼,聲勢大漲。滿朝文武,瞠目結舌。便是少帝,亦雲山霧罩。
  “少府何意?”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