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36章 含春而鳴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別駕?”見麋竺立於府門,昂首望天,久久無言。便有衛士,出聲相喚。
  “哦。”麋竺這才回神:“無礙。”
  “喏。”衛士亦不敢多言。
  廣陵近江。冬季北風呼嘯,徹骨極寒。如今,春江水暖,吹面不寒。
  “橘花覆北沼,桂樹交西榮(正屋西邊廊檐)。樹棲兩鴛鴦,含春向我鳴。”
  麋竺壹時,神清氣爽,步履生風。
  窮善其身,達濟天下。便是此時麋子仲,心中所思。事關徐州二百八十萬民眾福祉,麋子仲焉能不喜。心結盡釋,自當身輕如燕,舉步生風。
  亂世無庸主。宿敵環伺,弱肉強食。不敢有壹日之疏。便是叔侄三人,真實寫照。
  關東世家盤根錯節,皆欲再分壹杯羹。江東宗賊,欲名正言順,為世所認。合肥侯渡江,可謂神來壹筆。
  從財富積累而言。關東世家,乃是舊(老)錢。江東宗賊,便是新錢。古往今來,大河皆是諸夏文明搖籃。兩漢乃大河文明頂峰。春秋時,諸侯皆視楚國為蠻夷。故有“尊王攘夷”之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楚漢相爭,漢家得天下四百年。楚風不過江東。楚辭漸沒於漢賦。
  然畢竟坐擁長江之便。尤其蜀身毒道,海上絲路。嶺南財富,迅速積累。亦助經學興盛。原本,大漢朝野,無論國策,亦或是輿論,皆為關東士大夫壟斷。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汝南許氏兄弟月旦評。彼此之間,相輔相成。
  江東豪強,之所以被稱“宗賊”。只因關東士族,手握話語權。江東豪強,乃至失語天下,無可自辯。可想而知,壹江之隔,積怨已久。
  恰逢關東大亂,世家削弱,今非昔比。於是江東豪強,終於覓得良機。
  只需道義傍身,壹切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於是乎,擁立合肥侯,奪取大義。遂成江東共識。
  壹言蔽之,無非是新老銅錢之爭。
  無論新錢、老錢。皆對薊鈔,如臨大敵。正因世家與爵民,價值體系迥異。
  王允,王佐之才,壹日千裏。割肉飼虎,將河北悉數劃歸薊王。除去狐虎之威,為今漢續命。亦想薊王,向世人證明。薊國之壹切先進便利,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眾所周知。千裏薊國,多壹片白澤。劉備發家之督亢,先前別無寸土。稍後如東西掘鯉澱、雍奴藪、文安澤、大小遼澤,不毛之地,皆循此例。正因別無掣肘,故薊王可大刀闊斧,“便宜行事”。
  然河北四州,坐擁大河之便,漢家文明不弱關東。且看薊王如何面面俱到。寒門、豪門,壹視同仁。
  天下有識之士,皆拭目以待。
  封建時代,突出矛盾,無非人口、耕地。
  如何破解,亦簡單至極。畜力機關器解放人口,工商業削弱土地得利。
  “三犁共壹牛,壹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壹頃。”
  試想,齊民之家,壹頃良田,壹日耕畢。日常田間管理,老農足以。青壯健婦,皆客庸國中,日賺二百大錢。機關器不吃不喝,無非更換機構而已。何必修築塢堡,豢養農奴其內。
  又說,種田十倍利,經商利百倍。內外循環商道,水路相接,環遊四海。海市往來,江表十港,海外荒洲,僥外番邦。獲利之大,不可計數。甚至無需舟車勞苦,只需前往交易所,購買寄田券、寄艙券,再輔以保券,便可如約獲利。毋憂血本無歸。
  再加《薊法》之下,《二十等爵》、《圩田制》,深入人心。河北普通世家,正迅速蛻變為爵民。觀此狀,關東名門,無不深忌。
  更加春闈女科。入闈者,皆是名門貴女。更助經學世家心安。王法之下,朝野坦然。
  技不如人,甘拜下風。
  國風如此,何患之有。
  可想而知,眼看關東亂局,曠日持久。必有經學世家,紛紛北上。如此壹來。士族尚未能固化,便被爵民同化。此亦是薊王,樂見其成。
  趕在二月桃花汛前,薊王上表甄都,傳檄天下。率幕府中壘,西征窮寇。
  甄都朝堂。細觀薊王上表,並幕府檄文。
  董侯欣然問道:“何來窮寇?”
  “回稟陛下,聞乃北匈奴。”太傅楊彪持芴奏對。
  “朕聞,歸師勿遏,窮寇勿迫。”董侯聰慧:“尚父何逆兵法。”許是董驃騎暗中授意。
  凡言及薊王,董侯皆尊尚父。
  “回稟陛下,北匈奴,譬如喪家之犬。西遁後,竊據奄蔡國土,立北烏伊別國。大有死灰復燃之勢。‘養虎遺患’故‘除惡務盡’。今薊王親征,欲壹戰而滅之。”驃騎將軍董重,擲地有聲。
  “原來如此。”董侯這便醒悟:“尚父何日出征。”
  “必在‘桃華水盛’前。”太傅楊彪對曰:“桃始華時,既有雨水,川谷冰泮,眾流猥集,玻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
  “此去,可定歸期?”董侯又問。
  “未可定期也。”董重搶答:“若北匈奴畏戰,望風四遁。輾轉萬裏,亦未可知。”
  見董侯無言。
  王太師這便寬慰道:“陛下且安心。薊王此去,只攜中壘。封國、幕府,重臣皆在。斷不會有失。”
  “太師,所言極是。”天子這便安心。打起精神,又言壹事:“荊州牧上疏,言淮南袁術,厲兵秣馬,欲興刀兵。眾卿以為如何?”
  “回稟陛下。袁術竊據淮南,不遵王命。久必成害,宜當速除之。”董驃騎此言,雖無建樹,卻立場鮮明。看似與袁術勢不兩立。實則暗中勾結。此次袁術出兵,亦拜其所賜。
  天子又問:“驃騎可知,袁術欲擊何處?”
  董重自鳴得意:“回稟陛下。臣,竊以為,必是江夏。”
  天子輕輕頷首,又看三獨坐:“衛將軍,以為如何?”
  “回稟陛下,臣竊以為,當是廣陵。”曹孟德亦吐露實言。
  聞此言,董重心中壹聲冷哼,然卻面色如常。
  天子三問:“王太師,以為如何?”
  “老臣以為。袁術當二路兵分,上擊江夏,下攻廣陵。”王允眼中,意味深長。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