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邊軍壹小兵

老白牛

歷史軍事

  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陜西大旱,赤地千裏,民大饑。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355章 如潮而來(下)

明末邊軍壹小兵 by 老白牛

2018-6-26 17:23

  溫方亮話題壹轉,忽然道:“現我舜鄉軍,每個騎兵都將配兩到三桿手銃。將軍,末將有個提議,不若每個甲等軍士同樣配備手銃,來日與東奴或流寇作戰,就更有把握擊潰對手了。”
  溫方亮的話讓眾人興奮起來,燧發手銃啞火率再高,精度再不如火繩槍,但可用數量彌補。短距離與敵作戰,也不需要多少精度。
  各將麾下的火銃兵與長槍兵,不要說來日不會陷入與敵混戰。到時如果混戰,對那些身披重甲的敵手,用刀用槍,可能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殺死,也增大自己軍士的傷亡。
  但如果各軍士身上都掛幾把手銃,使用手銃瞄準其開火……
  王鬥也是意動,未來的肉搏戰,面對身披重甲的清兵,使用大刀與長槍,要殺死壹個人並不容易。但如果軍士配有幾把手銃,相互撕殺的幾米距離內,便是對面清兵披上三重層,壹銃就可以將其打死打殘。
  手銃的威力再小,幾步的距離內,也沒有甲胄可以抵擋。而且鉛丸在這個世界毒性比任何毒箭都厲害,軀幹上中了彈,決沒有存活的可能,四肢上中了彈,也是截肢的下場。
  似乎二戰時的美軍,就每人配壹把大威力大口徑的手槍,大大提高士兵的進攻力與防護力。
  只是……每壹個甲等軍配壹把或是幾把手銃是不錯,對自己軍工的生產要求就高了。
  未來舜鄉軍可能需要幾萬把燧發手銃,還有好幾萬桿的鳥銃。在王鬥預算中,甲等軍與乙等軍都是長槍兵與火銃兵各壹半。屯堡大興後,還有好幾萬的軍壯,都需要裝備大量的火銃。
  原來王鬥的打算,各屯堡預備隊的軍壯使用三眼銃,這樣打制與成本都低了許多。不過他最後想想,還是排除了這個想法。便是為了拉動東路的鋼鐵需求量,使路內練鋼練鐵工藝得到大規模發展,也需要普遍使用鳥銃。
  看周邊眾將七嘴八舌,興致勃勃的樣子,王鬥也詢問身旁的後勤司大使齊天良:“齊兄弟,現我軍工科,每年可打制鳥銃,自生手銃多少桿?”
  齊天良忙道:“回將軍,軍工科的軍服諸廠己陸續包給東路各商家,原來各礦工匠也大量收回軍工科,加上從災民中挑選工匠,現軍工各廠有工匠三千余人,其中火銃廠工匠增加到壹千人。”
  “火銃廠大量使用水力鉆床,廢品率減低到五成,壹個月可成品銃管兩千五百桿到三千桿。依下官的計算,壹年可打制鳥銃三萬桿,內中自生手銃三千桿。”
  齊天良的話讓王鬥很高興,這種生產力,決對是大明第壹,便是兵仗局與軍器局都是望塵莫及。
  他說道:“成品率還可提高,軍工各廠,現有大量熟練工匠。可抽選匠頭,各帶工匠若幹,每組負責鳥銃壹部打制,便如當年秦國的工匠作坊。”
  軍工科現在有了“廢品率”的概念,以往王鬥總是奇怪,打壹根鳥銃的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最後變為精鐵,只有七、八斤。王鬥還認為那些工匠厲害,幾斤熟鐵打成壹斤的精鐵,這種“濃縮率”太高了。
  後來王鬥發現自己錯了,不是壹根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而是此時打制武器,成品率太低了。十根銃管,往往只有二、三根合格,余者都是作為廢品的存在。
  古時沒有“廢品率”這個概念,工匠也無法解釋“廢品率”的問題,所以在文人記載中,就變成了壹根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誤導了王鬥很長的時間。
  發現這個問題後,王鬥引入“廢品率”這個概念,現在他掌控東路,可以在許多擁有充溢水力的地方建立火銃廠。軍工各廠廣泛使用水力鍛床與水力鉆床,力量輸出穩定,不象工匠那樣容易疲勞出錯,所以成品率大大提高,達到了五成的地步。
  現在王鬥軍工科打制壹根鳥銃,只需要十幾斤熟鐵,未來還有大量提升的可能。
  “本將的意思,長桿自生火銃可以暫緩打制,多打制自生手銃,壹年至少打制五千到壹萬桿……”
  燧發槍剛剛生產,熟練工匠不多,燧發槍有壹系列精細零件,比起成熟的火繩槍,生產不是那麽容易的。
  眼下舜鄉軍火繩槍庫存甚多,王鬥的意思,先生產壹系列的燧發手銃出來,先將騎兵千總裝備起來再說,眼下李光衡軍中,只有壹半人擁有手銃。未來整個舜鄉軍,對燧發手銃的需求量大,需要向這方向傾斜力量。
  齊天良恭敬領命,提起錢糧的問題。依現在大明生產鳥銃的成本,壹桿約是三到五兩銀子。當然,放在王鬥工匠體系中,這個成本大大減少。不過軍工科如果壹年打制鳥銃幾萬桿,需要的錢糧成本也不少。
  王鬥讓他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他會吩咐財政司拔款,壹年幾萬桿的火銃成本,他還支付得上。又問起魯密銃的問題:“朝廷拔下魯密銃壹千桿,本將吩咐內中五百桿改為自生火銃樣式,軍工科完成了嗎?”
  ……
  得到五百桿燧發魯密銃盡數完成的消息,王鬥決定將這批燧發魯密銃下拔軍中,未來看看戰場作戰的情況。
  不過眾將都是興趣索然,燧發火銃高額的啞火率,讓他們提不起精神。
  眾軍在戰場列陣齊射,如果火銃兵手上的火銃啞火,幾乎沒有再扣動壹次板機的機會,就要快速退回裝彈。高度緊張下,很多人可能會忘了銃管內仍有彈藥,又往內中裝藥……
  不比混戰時使用手銃,這種長桿的燧發火銃,如果用於軍中,可能引起的輪射混亂風險太高了,哪比得過軍中成熟的火繩槍?所以眾將興趣索然就可以理解了。
  便是未來有大批量的燧發火銃庫存,王鬥也不能強迫眾軍士都使用燧發火銃,只能在以後的戰爭中,慢慢完善燧發槍的性能,提高眾軍對這種火銃的信心。
  當然,王鬥吩咐軍工科多打制燧發手銃,使年產量達到五千到壹萬桿,還是讓眾將興致勃勃。討論著自己麾下每個兵裝備壹到兩桿手銃後,未來如何與敵人作戰。
  ……
  看過騎兵訓練後,王鬥帶領眾將回到永寧城,下壹階段,主要是五千多新軍招募訓練問題。
  目前王鬥軍隊,有六個步軍千總,壹個騎兵千總與壹個輜兵千總,這裏約七千三百余人,大部分都是老軍。
  溫達興的夜不收千總,由於招收戰場偵測人員較為困難,所以軍中夜不收壹直只有四隊兩百余人。為了提高未來的戰場偵測力量,王鬥已經決定,李光衡麾下的騎兵們,平日閑著沒事,也需要訓練戰場偵測。
  王鬥營部有直領護衛三百人,他們分為六隊,三隊魯密銃手,三隊刀盾手,平日還作為儀仗隊使用。這三百人,同樣也要訓練夜不收各種技能,這樣未來的戰場偵探,王鬥便有了壹千五百余人的軍事力量。
  不但如此,各個千總的步隊,由於都擁有馬匹,也必須挑選壹些精明強悍之士加以訓練,使之擁有夜不收的技能,成為各個步兵千總的戰場耳目。
  再去除趙瑄的炮兵千總(不滿員,目前只有兩百余人),王鬥八千五百老軍們,還有四百余人未入甲等軍編制,作為將要訓練的乙等軍軍官們存在。
  王鬥將擴兵五千余人,以壹千總九百二十人計,又需要六個千總。
  這表示又有好些人要升官了,新軍的每個千總,自然要從各資深把總中挑選。各把總中,雷仙賓、黃玉金、吳爭春、沈士奇、田誌覺、陰宜進、高尋等人都是良好的人選。
  雷仙賓與黃玉金二人原是韓朝的部下隊官,早在崇禎九年的戰事中就有出眾表現,王鬥意屬他們各為新軍的千總。余下的千總人選,也在緊張的選拔當中。
  除了這些乙等軍的千總,還有二十幾個把總,八十幾個隊官,更有眾多新軍甲長、伍長等軍官頭目。龐大的需求量,不知引起多少甲等軍老兵們的興趣,很多人上下活動,希望能進入新軍中任軍官。
  舜鄉軍中,各千總,把總,隊官,都擁有推薦下屬的權力,鎮撫們也將平日各軍官表現匯合上報,作為將士升遷的參考之壹。壹場規模浩大的升遷戰開始。
  ……
  除此以外,東路很多百姓也盯著舜鄉軍五千余的新軍名額。
  現在的舜鄉軍,在東路地位高,待遇佳,他們英氣勃勃的樣子,看得許多年輕人羨慕得直流口水。特別保安州那些軍戶,個個走在外面都是腰板挺直,得意洋洋。
  更不用說舜鄉堡軍戶們,不論各地文人還是商人都要巴結他們,因為妳要在舜鄉堡設廠開店,需要這些軍戶作保人。不與這些軍戶打好關系,根本不能在當地落足。
  而舜鄉堡現在是東路最富足的地方,舜鄉軍大部分是舜鄉堡人,每次出戰,都帶回大量分賞,家家富裕,商機頗多。又有哪些士紳商人會放棄這個充滿機會的地方?
  但不比崇禎九年,那時保安州是全民皆兵,每個軍戶子弟條件合格的都需從軍。現在定國將軍開始挑肥揀瘦,想進入舜鄉軍,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王鬥本來的意思,是從新設屯堡中的新軍戶中挑選兵額,不過各屯堡沒有完善,未安排的流民災民甚多。而且現在各屯堡實行營田制,暫時沒有分田到戶,所以經仔細考慮後,這五千余新軍,王鬥決定在全路招募。
  這五千余新軍除發下盔甲軍服,負責軍中夥食外,仍然沒有糧餉,不過平日作戰有殺敵分賞,五年後還可退役。退役後他們擁有東路軍戶戶籍,分取熟田五十畝,耕牛農具等物,平日作戰的盔甲兵器也歸他們傳家擁有。
  崇禎十二年九月初壹日,舜鄉軍設在衛城,懷來城,延慶州,永寧城各處的招兵處人頭湧頭,密密麻麻擠滿了前來碰運氣的年輕人。
  招兵會連續進行七日,今天是第壹天。
  早在前幾天開始,就有無數的年輕人湧到,等待招募開始。這是壹次難得的良機,舜鄉軍以後招兵,只會從新屯堡軍戶中招募,還得各屯堡表現出眾者子弟選拔為軍。錯過這壹批,不知要過多久才有機會。
  這次定國將軍不限身份戶籍招兵,不論東路各城的軍戶民戶子弟,都希望自己成為那個幸運兒……
  就在這壹日,似乎很巧的,宣大總督陳新甲,山西鎮總兵官虎大威,大同鎮總兵官王樸相邀的隊伍,在鎮城響水鋪驛站遇到了宣府鎮巡撫紀世維,總兵官楊國柱,副總兵張國威壹行人。
  他們結伴而行,從雞鳴驛進入東路,往永寧城而來。
  內閣大臣楊嗣昌與薛國觀,也在京郊匯合了薊遼總督洪承疇壹行人,過了居庸關,進入東路延慶地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