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邊軍壹小兵

老白牛

歷史軍事

  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陜西大旱,赤地千裏,民大饑。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369章 逼臨郟縣

明末邊軍壹小兵 by 老白牛

2018-6-26 17:23

  開封到京師兩千多裏,便是快馬出發,這來來去去也花費好些時日。加上朝廷討論爭論好幾天,王鬥留在河南為客兵之事,壹直快到十壹月中,兵部才有正式公文到達開封府。
  這些天,陳永福時時到王鬥軍營串門,軍營內外景致看得頗為詳細,他打什麽心思王鬥明白。他的眼神,當日王鬥在東路之時,就在楊國柱,虎大威等人眼中經常見到。
  王鬥留在河南的這些時間裏,豫西的戰情越來越緊迫,李自成除對洛陽攻勢越來越明顯外,他還大力清掃洛陽周邊的城池。幾天前,汝州知州錢祚征發來求援急報,流賊數萬人猛攻汝州,軍情緊急,希望開封府立時派出兵馬救援。
  那汝州是交通河南府,開封府,汝寧府要地,向為農民軍來往之通道,自李自成從伏牛山興起後,州內的魯山、郟縣、伊陽諸縣相繼陷落,只余汝州城孤零零壹個要點。
  對汝州城,李自成識為眼中釘,肉中刺,急欲拔之而後快。月初時,李自成軍隊已經開攻圍攻汝州,州城求援的人馬壹拔接壹拔。
  河南各府處處火起,河南巡撫李仙風如果手上有充沛的兵馬,就不會坐視河南府各城壹座座陷落了。他也不是沒有派出過援兵,不過救援兵馬在汝州城下被李自成擊潰幾次後,就不敢再派兵前往。
  因此,巡撫李仙風打起了王鬥部的主意,兵部公文總算到了,王鬥在開封府也算待了好些時日,該派上用場了,不能這樣每天幹吃飯不幹活。
  目前軍情,洛陽之事還可緩緩,汝州危急迫在眉睫,所以派王鬥前往正好,也順便看看舜鄉軍的戰鬥力。如果王鬥軍真如傳聞那麽厲害,未來援救洛陽之事,李仙風就更有把握了。
  “王將軍,本將己自動請纓,前去禦敵,來日汝州之戰,洛陽之戰,妳我都要並肩殺敵,共同作戰了。”
  陳永福壹副慷慨赴死的姿態,今日他出城前,向河南巡撫李仙風主動請戰,願意與王鬥軍壹起前往汝州解圍。果然李仙風非常高興,對陳永福的忠君愛國之心大大誇獎壹番。
  巡撫鄭重向副總兵承諾,若解汝州之圍,洛陽之圍,來日壹定舉薦他為河南總兵官。雖說各地的總兵,副總兵都要朝廷廷推,顯而易見的,當地大員的舉薦提名也非常重要。
  “能與陳軍門共同殺賊,末將不勝榮幸。”
  王鬥答應得很幹脆,收了河南官將的錢糧,自然要為他們作戰。而陳永福願與自己出征,正中王鬥下懷,陳永福是河南的地頭蛇,有他隨同前往,會少很多麻煩。
  還有重要的壹點,王鬥也想看看當地官兵是如何作戰的,他們戰力戰法如何。
  出征之事決定,二人壹邊吃著朱仙鎮的五香豆腐幹,壹邊看著陳永福帶來的河南當地地圖商議軍務。王鬥總感覺此時的地圖很有印象派的風格,壹般人看不懂,若真按地圖打仗,十有八九會走錯地方,不過有地圖總比沒地圖好。
  “開封到汝州五百裏,現賊圍汝州,為慎重起見,我軍先到郟縣,糧草輜重可囤積在那。開封到郟縣四百裏之地,若快速行軍,前鋒五、六日可到,我師大部,糧草輜重,隨後幾日也可到達郟縣。”
  “全軍到達,糧草無憂,我師便對汝州之賊發動雷霆攻擊。汝州致郟縣不過百裏,這麽短的路程,不懼流賊截斷糧道,便是前鋒兵馬遇賊攻擊,也當援救便利。”
  王鬥沈吟良久,微微壹笑:“便如陳軍門所言。”
  ……
  當日,王鬥便隨陳永福入開封府面見河南巡撫李仙風,聽其面授機宜,領取相關的公文手續。兩日後,王鬥隨河南副總兵陳永福誓師出征,臨行前,巡撫李仙風領開封府大小官員送行,還有當地士紳犒賞,場面做到十足。
  除留孫三傑輜重千總壹總的兵力留守朱仙鎮,看護營地內的糧米銀兩外,余者的舜鄉軍全部出動。陳永福也領他的前鋒營傾巢而出,連軍士,家丁在內,約有二千五百人,此外還有壹些運送輜重的民夫。
  雙方合兵萬余人,算是聲勢浩大。
  行軍便是取道開封——蔚氏——長噶——禹州——郟縣的路線。
  崇禎十三年十壹月十五日,禹州境內。
  冷風劈面貶人肌骨,崇禎年的十壹月,已是後世的十二月初,這大明的豫東之地,寒冷不會差於京畿壹帶。嚴寒之下,行走的這只軍隊,很多人頭臉都包得嚴嚴實實。
  環顧四野,似乎有千裏無人煙的感覺,到處殘垣斷壁,四下蕭條,只余路上的屢屢白骨,遺屍骴骼。壹路過來,開封、蔚氏還好,進入長噶地界後,王鬥又有了當日行走在彰德府,衛輝府諸地的感覺。
  各樣旱、蝗大災是其壹,不說還沒到達的郟縣,那邊早已被流寇毀去。便是長噶、禹州壹帶,已是流寇肆虐的重要地帶,兵匪反復掃蕩後,當地想找個完整的村子,真的很難。
  能幸存的,壹是各地的州城縣城,二便是那些聚團的大村落,或是臨山近河的大寨,幾個,十幾個村落合並壹起。不論這些大村或是大寨,無不是圍深濠,布密箐,高築牛馬墻。有些寨墻之深厚,壹點都不會差於當地縣城州城,似乎郟縣內有壹座臨灃寨,抗戰時連日軍精銳部隊都久攻不下,只好灰溜溜繞道而去。
  這些大村大寨,壹般為當地豪強或是高姓大族才有實力建築。他們結寨自保,在亂世中搖擺不定,在流寇,官兵,清軍中搖來搖去,壹切從自己的家族利益出發。
  豫東之地土地平曠,除了平原還是平原,除了黃土地還是黃土地,四周寂靜無人,連樹木都很少。寒風夾著雪粒撲面而來,更增加四下的淒涼靜寥。
  “王將軍,依腳程,今日我軍可到達郟縣,讓將士們好好歇息,行軍幾日,將士們可累得慌。”
  王鬥策於馬上,正在眺望思索,他身旁的陳永福突然說了聲。
  他的臉色很不好,僅從這幾日行軍來看,他的前鋒營與舜鄉軍差距便明顯體現出來。
  隆冬苦寒下,他營中軍士個個罵罵咧咧,特別那些運送輜重的民夫,更是個個苦不堪言,行動間拖拖拉拉,反觀那些舜鄉軍戰士,每日行止中仍是精神抖擻,隊列嚴整!
  他們行軍時還披掛沈重的甲胄,反觀他部下將士,公然違反大明行軍必須全副武裝的軍律,盔甲兵器,全部交到後軍的輜重隊運送。就這樣,還每天走得要死要活的,全靠陳永福的家丁營督促鼓動,言明解了汝州之圍後,定然重重犒賞,才讓前鋒營保持壹定的軍心。
  王鬥暗暗搖頭,大明內地的官兵,已經全然腐朽了。陳永福是歷史上出眾的人物,他麾下官兵都如此,顯而易見的,李自成如何不在河南之地大力興盛。
  王鬥與陳永福出兵壹樣分前軍,中軍,後軍,李光衡奉王鬥之令,領壹部騎兵作為前鋒,隨同孫三傑的輜重千總,已經先行到達郟縣之地。隨後王鬥與自己余下的幾部步騎,還有陳永福的步騎作為中軍隨後而行。最後是陳永福的輜重隊落在最後,作為後軍。
  其實壹直到大明,這古時軍中並沒有專門的輔兵,運送輜重糧草,負責軍隊雜務的都是民夫,而民夫壹般落在最後。他們行動緩慢,所以從明中葉起,大明興起了專門的輜重營,用來運送糧米,這腹地的官兵,卻沒有這專門的輜重營。
  王鬥七千兵步騎在內,壹個月就要消耗糧草七千余石,加上陳永福的幾千兵,需要的糧草更多。不過王鬥估算汝州之戰,當然用不了壹個月,在陳永福看到王鬥軍中車馬眾多,希望能就便取食王鬥軍中糧草時,王鬥答應了。
  王鬥的風格便是壹般隨軍壹個月糧草,軍中壹千二百輛馬車,此次大多隨軍。雖然給陳永福大大減輕他軍隊運送糧草的負擔。不過他軍中的帳篷輜重等物,卻不能使用王鬥的車馬,還是需要不少民夫隨軍。
  他軍中當然沒有這麽多的馬車馬騾,全靠民夫們用獨輪車,或是板車拖拉運送,數百裏之地全靠步行,又是寒冬天氣當然極累,壹路軍士民夫怨聲載道就可以理解了。
  “是啊,到了郟縣,是要讓將士們好好歇歇。”
  王鬥回頭看了壹眼,若有所思地道。
  除了孫三傑的輜重千總先行外,余下舜鄉軍運送糧草的八百輛馬車,趙瑄的炮軍千總都隨行中軍之內。只有陳永福為後軍安全著想,著自己兒子陳德領家丁營押運自己的後軍民夫。
  開封府到汝州的官道並不好走,年久失修,坑坑窪窪,他軍中的騎兵,騎馬步兵,甚至是乙等軍的新軍都好。就是隨軍的那些輜重馬車,還有趙瑄的炮軍千總拖累了行程。
  此次王鬥隨軍十門紅夷大炮,內中二門紅夷六磅炮,八門紅夷三磅炮。紅夷三磅炮需要壹、二匹馬拖拉,紅夷六磅炮需要二、三匹馬拖拉,每遇坑窪之地,還要炮手們上前幫忙。
  趙瑄的炮軍千總數百人全體出動,依趙瑄說的,炮軍們不能光訓練不實戰,便是上戰場體驗壹下氣氛,每人輪流打個幾炮也好。為了運送這些火炮,從永寧城到開封府幾千裏路程,炮軍們也是累慘了。這還是京畿到河南,有壹馬平川的便利,若是到湖廣,江南等地,運送輜重火炮,就更為艱難了。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沒有現代的道路及交通工具,出征在外,真是苦!
  對於汝州、洛陽的戰事,王鬥不認為會有什麽意外,他主要考慮到時襄陽的戰事。
  若是糧草囤積在郟縣,郟縣到襄陽直線距離七百裏,依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時間,舜鄉軍飛馬援救襄陽,糧草補給是個問題,得想個萬全之策。
  ……
  午後,王鬥與陳永福的中軍到達郟縣,郟縣傳為張良故裏,於伏牛山北部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北為神屋山,南為汝水,順著這條河川之地往西去百裏便是汝州,也算是咽喉要地。
  王鬥與陳永福到達郟縣,當地縣城早被夷為平地,四面的城墻殘缺不全,大部消失,內中房屋也大多被毀去,留下滿街的殘磚斷瓦。這便是李自成軍隊的“傑作”,俗稱“鏟城”,李自成與張獻忠等人向來如此,每到壹地,便焚蕩屠夷壹空,各處城墻也盡數毀去,免得官兵再次占據,他們攻打不便。
  不但郟縣,汝州境內被攻陷的幾座城池,魯山、伊陽、寶豐,都是如此,到處清潔溜溜壹片。
  沒有城墻保護,便是內中僥幸存有居民,也無法在這匪徒多如牛毛的時代生存,加上能搶的東西都被搶走了。所以當地除留下壹些聽天由命的老弱外,能走的都走了,有些遁入山區,大部分則加入流寇的軍隊。
  不患貧而患不安,亂世之中,便是百姓想安於貧苦,努力耕種也不行,只得這樣惡性循環下去。
  不過王鬥還是打算在這個殘破的縣城內紮營,放眼四周,到處壹片光禿禿的。眼下寒冬時節,紮營在殘破的縣城內,總比紮營在野外之地要好。內中房屋雖然多半被毀,總有壹些可以居住,對舜鄉軍來說,有犀利火器在手,那些殘破的城墻,足夠防護大軍了,比軍營的壕溝木柵要好。
  李光衡與孫三傑的前軍早幾日到達郟縣,對縣城略為清理,掩埋內中壹些殘留的屍體,清出水井,整理屋舍,理出可供大軍紮營的幾片地方。
  當王鬥大軍到達時,李光衡與孫三傑還在賑濟當地的災民。他們的大軍早幾日到達,先是對縣城內殘留的壹些老弱施粥賑濟,隨後郟縣境內聞風而動,絡繹有災民來到,希望這只仁義的大軍給口粥吃。
  王鬥與陳永福中軍大部到達時,聚在郟縣破損西門外的災民已經達到數千人,或許這災民的數目還將持續不斷擴大。望著那些在寒風中哆嗦,臉上卻充滿渴望的災民,王鬥默然不語,當地百姓只要有壹口飯吃,就會對生活重燃希望,只嘆自己能力不夠,無法救活更多的人。
  對孫三傑的舉動,王鬥是贊成的,不說人道主義,賑濟郟縣,汝州境內的饑民,對將要進行的汝州之戰也極有好處。如清兵壹樣,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慣用的手法,便是使用細作與饑民內應,往往攻陷城池後,己身損失頗小。
  流寇橫行地區的饑民往往兩頭跑,若官府給他們壹口飯吃,他們就為官府效力。若流寇給他們壹口飯吃,他們就為流寇效力,壹切,只為了活下去。
  當地災民使用得當,情報的刺探,反間諜方面,都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