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科舉的土壤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4
劉啟正在思索時就聽得劉德稟報道:“回父皇,確是兒臣自己想的!”
劉德站起身來,看著劉啟。
其實提前將科舉制度搬出來的想法,早在前世,劉德就已經想要這麽辦了。
但是,那時候壹個小小的河間王,拿什麽參與國家大政?
況且,前世的時候,劉德因為不熟悉這個時代,最初也不敢貿然行動。
但是經過了前世十幾年的歲月,劉德對這個時代已經有所了解了。
首選,可以絕對肯定的壹點是,此時門閥政治還在精子狀態,壓根就沒個影。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列國政治門閥豪強大族,被秦國的統壹戰爭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給摧毀的壹幹二凈,連跟毛都沒剩下來,以至於前世劉彘做了天子,想要找個姬氏的嫡系血脈都不容易。
再者,劉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過數十年。
舊的貴族體系被徹底毀滅,而新的貴族政治卻還在繈褓裏。
漢初的功臣徹侯們,到了如今甚至都開始步入衰亡。
平陽侯曹參的家族三代單傳,這壹代的平陽侯曹壽劉德前世見過,是個十足的文弱書生,而且身體並不好。平陽侯這壹系還算好的了。
瓚候蕭何的後代就是個悲劇,過去十壹年,瓚候的位子換了三個人。
留候張良的後人就更慘了,太宗孝文皇帝時就奪去了封爵,削為庶民了……
帶頭大哥如此,小弟們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陽侯樊噲的後代在平滅諸呂的過程中不小心成了犧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給他找了旁系子弟過繼過去繼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爭氣,居然被人戴了頂綠帽子,等那位舞陽侯死後被人揭發,於是,舞陽侯成了歷史。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徹侯們,都是些米蟲,不足為懼。
更重要的是,他們手裏沒兵……
槍桿子裏出政權,槍桿子裏出聲音。
沒有槍桿子,就沒有發言權。
更何況,這科舉現在進行明明是對貴族的保護!
要知道,此時可是用竹簡來記錄知識的時代,竹簡笨重、抄寫困難而且保存不易。
這就意味著,壹般的窮人想要獲取知識,難度比之隋唐是幾何式上升的。
因而,實際上知識是被貴族壟斷的。
像是許多後世隨便可見的典籍,譬如《詩經》《論語》《尚書》,此時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裏的,而且大部分是殘卷。
真實的歷史上,原本的劉德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參與了對《詩經》的搶救與保護!
再者,讀書也是要成本的,沒有足夠的家底,幾個貧民能供得起壹個人脫產讀書?
所以呢,所謂的科舉,真的施行天下的話,那麽必然是貴族豪強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沒關系!就算偶爾漏出幾個平民中了,那不也無傷大雅嗎?
最最最重要的壹點是——經過呂氏亂政,諸侯大臣再反撲,再接著劉德的祖父劉恒害怕功臣們功高震主,玩了壹手漂亮的傳接球,把陳平、周勃統統趕回封國,前後三次清洗,直接導致了壹個令所有徹侯們恐懼的惡果:他們在朝廷中竟然沒有了代言人。
丞相故安候或許勉強能算是功臣裏的壹員,但是申屠嘉早年不過是隊率,最初分封功臣,他連口湯都沒喝到,直到劉德祖父太宗孝文皇帝時才混了個關內侯的爵位,後來丞相張蒼病逝,這才趕鴨子上架,被任命為丞相,並封為徹侯。
所以,其實申屠嘉跟那幫開國元勛們並不見得有多親密,反倒是跟袁盎、石奮這樣的官宦人家交情比較深。
條候周亞夫,作為絳候周勃之子可能是跟徹侯們關系比較近的壹員了。
但周亞夫是出了名的犟驢,想走他的後門?基本上沒可能。
至於桃候劉舍、開封候陶青這兩個後來都做過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劉舍就是劉邦當年養的應聲蟲項襄的後人,項襄是項羽的族人,憑什麽能混壹個徹侯還被賜劉姓?
還不是因為人家賣項羽賣了壹個好價錢?
這樣的人,自然是緊跟天子的腳步,對其他同僚說拜拜了。
開封候陶青,滿朝上下誰不知道,這位禦史大夫不過就是個充當門臉的傀儡,真正坐在後面遙控指揮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錯?
而當朝廷沒有了這些人的代言人後,後果開始顯現。
當官?沒他們的份!
各地郡守、各諸侯國的監督大臣、丞相、太尉這些有權有勢的位置,基本沒他們的份!
想撈錢?廷尉的屠刀正愁沒沾血呢!
漢室對於徹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絕不輕饒的原則,動不動就粗暴的廢除封國。
像是後來劉徹做了天子,借口貴族們因為供奉給先人和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大開殺戒,壹口氣擼掉了壹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統統貶為庶民。
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漢室根本就沒有所謂門閥的生存土壤,有的不過是肥羊跟米蟲。
至於地方上的豪強,那就更是個笑話了。
漢室開國至今數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時間才二十幾年,漢太祖劉邦甚至當皇帝都在不斷的領兵征討叛亂的異姓王,呂後時期才開始慢慢安定下來,等到平滅諸呂,這漢家江山才沒有太多動蕩,躲進深山躲避戰火的難民才開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幾年時間能產生個什麽樣的地方豪強出來?
很淺顯的壹個證據就是郅都就任濟南郡守,上任之後先把郡內的大戶人家碾壓壹遍,結果殺得人頭滾滾,卻連聲抗議都沒有,濟南郡甚至因此大治,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地步!
歷史上真正的門閥政治,那要等到漢宣帝劉詢認為經常變換地方郡守會妨礙政策的實施,於是,讓壹個郡守在壹個地方任職十年甚至終生之後才開始發展,到成帝時,外戚王氏壹門五候,由此開啟門閥政治的大門,劉秀恢復漢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強的支持,投桃報李,讓地方豪強坐大,東漢末年三國混戰,曹魏司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這才最終放出了門閥勢力這頭怪獸。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劉德才敢在此時推行科舉。
因為首先,地方豪強也好,徹侯貴族,都不會拒絕也不可能拒絕科舉。只有傻子才會拒絕壹個明顯對他們有好處的制度。
在此時,科舉非但不是貴族豪強們的攔路石,相反還是壹張門票,壹張能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參與政治,擁有發言權的門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舉薦制度,都是有著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說,首先妳要在地方上有名,並且這名望還得達到壹定高度,才能被舉薦,或者是孝子賢孫,因為道德而被舉薦。
要知道,這年月官僚階級跟地主豪強可還沒進化到後世的地步,像什麽養望之類的戲碼,還沒被人發明。
所以暫時還沒人敢在舉薦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對也是無效的!
沒兵沒槍沒權沒勢,誰會聽他們的反對!
當然,劉德也不會天真到馬上就能讓科舉取代目前的舉薦制度,那不現實!
後世從隋朝開始推行科舉,到宋代歷經數百年光陰,科舉才真正的取代舉薦制度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