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535章 遇事不決,大搞基建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8

  草原上的春天,來的遠比長城內更早。
  剛剛正月,順德冰雪就已經消融,草原上重煥生機。
  往年這個時候,順德附近的部族,必定已經在為遷徙做準備了。
  因為,他們必須抓緊時間,前往遙遠的遠方草場,趕赴春季的牧草盛宴。
  時間必須恰到好處。
  不能去的太早,太早的話,牧草還沒有長出來,牲畜和人馬都得餓肚子。
  也不能去的太晚,太晚的話,牧草就會被其他人的牲畜吃光。
  但今年,順德附近的人民,就從容的多了。
  過去的這個冬天,漢朝的軍隊,幾乎驅逐和處死了順德城附近方圓三百裏的全部貴族。
  眼看著過去的壹個個高高在上,連仰視都有些困難的大人物,被漢朝人送上斷頭臺,而他們的牧場、牲畜和財富,則全部被漢朝官員平均分配給了大家夥。
  誰不高興呢?
  當然,對於漢室來說,這個買賣也不虧。
  周邊各部的牲畜,本就不是自己的。
  拿他人的東西,給自己收買人心,太劃算了。
  唯壹的問題是——現在,各部的牧民和牧奴倒是都按照長安的意思,予以了解放,也分給了他們牧場和牲畜。
  但問題是如何管理這些人?怎麽引導他們?
  這成了壹個大問題。
  沒辦法,只能上軍事管制這個政策了。
  所有牧民,統壹由軍方接管。
  仿照屯墾團的編制,進行編組,這個事情,漢軍已經非常熟練了,所以沒費多大勁,就在這順德周圍建立起了大大小小數十個鄉亭。
  人數多的,有千余人,少的也有數百。
  同時,順便也對順德周圍的諸胡部族做了壹次人口普查,最終統計的結果,讓人震驚!
  為順德為核心,方圓數百裏的草原上,竟然有著四萬三千多人。
  考慮此地,向來是匈奴人的禁臠,匈奴敗退後,其本部紛紛逃亡幕北,留下的都不過是老弱病殘和雜牌奴隸部族。
  所以,其原先實際人口可能更多。
  而這順德,不過草原之壹隅而已,並非引弓之民自古以來的主要牧場。
  是以,這整個草原的人口規模,很可能超過漢室曾經的預估和設想。
  這讓商賈們很興奮。
  嗷嗷待哺的工商業,現在就缺廉價、皮實可以大量供應的勞動力。
  尤其是冶煉業、采礦業和伐木業。
  奇缺勞動力!
  用漢人,則太貴,也太容易引發輿論抨擊。
  妳稍微用的多壹些,儒家和法家就要噴他們“傷本逐利”,還“傷天害理”“草菅人命”。
  還是奴工好,沒人權,死了就死了,不會有人關註。
  商人們壹高興,軍需物資的運輸速度壹下子就快了起來。
  在冰雪消融,道路重新暢通後的數日之間,各個商賈就將上千車的物資,運到了順德城。
  他們的效率,甚至比國家動員起來的民夫效率要高至少壹倍!
  沒辦法,商人們揮舞著五銖錢,大把的賞錢砸下去,運輸物資的車夫和民夫們立刻工作效率蹭蹭蹭的狂漲。
  為了多賺壹個五銖錢,有的是人,願意加班加點。
  商賈們,自然也是無利不起早。
  這場戰爭,本身就是壹場盛宴!
  從過往的例子來看,等漢軍平定幕南,穩固統治之後,國家必然會下無數訂單來為幕南地區的開發做準備。
  而這些訂單,當然會交給“勤於王事,忠君愛國”的義商們。
  除此之外,戰爭過程之中的繳獲和俘虜,義商們也可以優先購買。
  而且可以用捐獻的物資來抵充貨款!
  這就已經是壹本萬利的買賣了!
  更別提,郅都還允諾他們,可以讓他們參與這場戰爭,從而可以分潤壹些軍功。
  現在的漢室,錢幾乎可以買到壹切——除了爵位。
  自元德元年開始,朝廷就收緊了相關的輸粟捐爵的口子,馬邑之戰後,幹脆就徹底停止了輸粟捐爵制度。
  現在的天下,市民工商各個階級,唯壹可以用錢買到的爵位,只有民爵。
  但這些可以交易的民爵,最高只能支撐到公乘,再想往上升,靠交易或者買賣來的爵位,就無法疊加了。
  唯有軍功,方能不受限制的繼續提升。
  對於缺乏安全感,總覺得,可能要被地方官拿去當政績給刷了的商賈們,他們唯壹自保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爵位。
  只要升到五大夫,那就擁有了特權。
  升到左庶長以上,那就擁有了初步自保的權力,按照制度左庶長以上屬於卿,他們的地位比照千石,地方官已經很難決定他們的生死,他們的命運掌握在更高級的官員手裏。
  至少,壹個縣令是無法收拾擁有左庶長之爵以上的人的。
  而當今天下的商賈之中,擁有左庶長之上爵位的,聊聊可數。
  至於封君,更是僅有兩位。
  為了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自主權,也為了家族的繁榮昌盛,商賈們現在真的拼命了。
  錢,就像不是錢壹樣的撒出去。
  他們在兩個月內,幾乎買光整個隴右郡和北地郡以及太原郡農民手裏的余糧。
  狼猛塞和雲中塞的關卡城門之前,堆滿了糧食,擠滿了急切的想要出塞的商隊。
  無數人都被這些商賈爆發的力量嚇傻了。
  以商賈之力,居然可以支撐壹場中等烈度以上的戰爭了!
  這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更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在今天以前,從未有人想過,商賈這種社會底層,被世人歧視的群體,居然能有此等力量!
  郅都已然目瞪口呆。
  不過,仔細想想,郅都覺得這也在情理之中。
  想當年,太宗皇帝初初即位,在灌嬰將匈奴勢力徹底逐出長城後的數年之中,長城守軍,經常性的餓肚子,以至於出現了有烽燧臺的守軍被活活餓死的例子。
  但,當晁錯提出了輸粟捐爵的政策後,這個情況在兩年之內就徹底扭轉。
  天下的商人和地主們,熱情洋溢的帶著家臣和奴仆,驅趕著牛車和馬車,不遠千裏,將壹車車粟米送到長城邊塞。
  很快,各地官倉的糧食就爆滿了。
  長城守軍餓肚子的歷史,自此壹去不復返。
  根本沒有人能統計得出,當時給長城守軍運糧食的人有多少?更沒有能知道,他們到底送去了多少糧食?
  但有壹點可以確信,他們輸送的糧草,肯定是超過兩百萬石以上,甚至可能更多。
  今天的漢家商賈的財富、力量、資源,數十倍於當年。
  他們能創造這樣的奇跡,自然也不應該意外。
  莫名的郅都想到了壹句流傳在長安市井之中的讖言:得工商者得天下!
  “商賈之力,應該重視嗎?”郅都在心裏想著,但隨即,他就搖了搖頭。
  對法家來說,仇商和敵視商人,這是他們的根本,也是他們的道統,更是無數先賢指引的道路。
  商人可以利用,可以合作,但若讓商人的力量參與乃至於主宰法家的思維,那與欺師滅祖有何區別?
  日後自己等人死後,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李悝、商君、韓非子等諸多先賢祖師?
  倒是那百工之力,可以適當的引入。
  工商、工商,有工方有商。
  沒有工坊、沒有作坊,沒有工人,商人拿什麽去做買賣呢?
  正好,現在,張湯治下的南陽郡,工坊無數,更有著無數高爐。
  法家未來或許可以從這個方面來著手,建立和建設自己的工坊思想。
  最好,將法家打扮成工坊主,特別是廣大中小工坊主的代言人。
  如此壹來,即使未來果真是工商的天下,是機械與工坊的世界,那麽法家也依舊可以生存,可以繼續引領時代。
  這樣想著,郅都就提起筆來,寫了壹封信,然後交給自己的壹個親信心腹,囑托道:“妳替吾將此信親自送到南陽郡,面呈郡守張公!”
  “諾!”這親信領命壹聲,就出門而去。
  現在,漢家高級貴族和高級文官的私人信件,都已經開始由自己的親信心腹來專程傳遞。
  這是為了防止被繡衣衛的探子給看了。
  郅都倒是不怕這信上的內容被天子知道,他是怕被儒家的人知曉。
  鬼知道繡衣衛裏面,有沒有儒家的人?
  反正,郅都清楚,繡衣衛裏有不少人是傾向、同情甚至本身就是法家的門徒。
  他們見到儒家巨頭們的信件,肯定會拆開來看壹看,然後將其中的內容,悄悄的透露給法家。
  將此事做完,郅都就重新將註意力投諸到政務之中。
  在長安的決定沒有來之前,他這個護匈奴將軍的主要職責,就是建設和建立以順德為核心的郡縣制度。
  這個事情,雖然有著屯墾團的經驗,郅都處理起來,得心應手,甚至不費什麽力氣。
  不過四萬三千多人而已,還沒有漢室壹個上縣的人口多。
  講道理的話,壹個中等水平的漢室文官,足以應付這些事情。
  而他郅都可是曾經先後做過河南郡郡守和中尉、中郎將、執金吾的男人。
  他曾治理過數百萬人口的大郡。
  這種事情,對他來說,很輕松。
  但問題是——這個全新的郡縣,到底與中國過去的郡縣不同。
  這是全世界第壹個以畜牧業為根本和支柱的郡縣。
  而非是中國內地的那些農耕為主的郡縣。
  合理的劃分牧場,指導這些人,適應與學習定居生活方式,無疑是壹個艱巨的任務。
  好在,樓煩軍的軍人,在過去四年裏,已經完全學會並且懂得怎麽經營壹個定居的畜牧經濟社會。
  在他們手把手的教導下,靠近順德城百裏範圍的各部牧民,基本都已經完成了定居點的建設。
  現在,就等著少府和太仆的官僚前來,將蓿苜草種子以及各種技術、工具,傳授給這些人。
  但,在順德外圍的兩百裏地域的部族,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因為,資源和人手的嚴重不足,他們至少在今年,還得維持遊牧的生活方式。
  而怎麽組織和帶領這些人過渡好這壹年的時間,就又成了難題。
  總不能讓這些人呆在原地,好吃懶做吧?
  總得讓他們去自己養活自己。
  但不能因此讓他們失去控制,離開漢家的掌握。
  郅都現在就在頭疼這個事情。
  這批遊離在外的人,大約有兩萬人左右。
  其中,成年男丁大約是八千人,婦女和孩子約莫占了壹萬,剩下兩千是老弱病殘。
  這些人若是不管他們,或者限制他們,不許他們去遊牧,那麽,肯定會全部餓死的。
  當然,有不少商賈,都表示願意接盤。
  將他們帶回內陸。
  但郅都用屁股想都知道,這些渣渣想幹嘛!
  “幹脆,讓這些人,男丁便為我軍輸送和保管糧草,婦女則縫補和梳洗衣物?”郅都在心裏想著,但隨即就否定了這個設想。
  因為,漢軍不可能帶著他們壹起行動。
  “或者,搞個工程,讓他們去做工?”郅都眼中閃爍著光澤。
  這個主意倒是不錯,既然漢家到了這草原上,那自然不會傻兮兮的放任草原,當然會改造這個地區的地理、地貌,改變河流的流向,以此來讓世界來適應漢人,而不是跟匈奴人傻兮兮的讓自己去適應世界。
  雖然現在,天子已經否定了在草原上屯墾的計劃。
  但畜牧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水資源的供給的嘛。
  在定居點之間挖掘渠道,建設壹個個儲水的水塘,乃至於沿著容易洪泛的地區建設堤壩,在風沙泛濫之地,植樹造林,這些都是選項。
  雖然來此地不久,但郅都就已經為這順德周圍的世界量身打造了壹個改造工程。
  首先,在靠北接近浚稽山的地區,大量植樹,以阻滯和減弱風沙侵襲的力度。
  植樹防沙的事情,在秦代就已經為中國人所知了。
  秦人經營河套地區時,在榆林塞周圍植樹十余萬株,直至今日,榆林塞周圍的榆樹依然是對抗從河西刮來的風沙的最強大防禦。
  毫不客氣的說,若無秦人的經營,河套地區的風沙化,現在可能會很嚴重。
  除此之外,在順德附近,建立壹條供水渠道,以滿足順德城將來對水的渴求,似乎也很有必要。
  不然,未來,順德若是人口壹多,缺水的話,那就麻煩了。
  這樣想著,郅都就已經有決定了。
  對法家來說,遇事不決,大搞基建,確實是壹個下意識也是理所當然的抉擇。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