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698章 制度(二)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5

  “至於生源……”劉徹停頓了壹下下,看著群臣。
  在本心上來說,劉徹當然希望,這太學跟武苑的學生,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級。
  壹切唯才是舉,如同考舉壹樣,有本事,有能耐,妳就可以過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
  考舉,士大夫勛貴列侯能容忍劉徹這樣玩,是因為,知識,被他們壟斷著,話語權、解釋權,在他們手上。
  寒門弟子,泥腿子,再怎麽蹦跶,也蹦跶不出他們的手掌心。
  歷次考舉也證明了這壹點。
  幾乎七成以上的考舉過關士子,來自列侯士大夫勛貴階級或者他們的弟子門人食客姻親。
  而,最終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的,迄今為止,幾乎全部是列侯勛貴士大夫。
  寒門弟子,幾乎全部在基層打轉。
  想要殺出重圍,這些寒門弟子,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於士大夫貴族階級的努力。
  如此壹來,勝負自分。
  即使日後,有來自底層的人殺出來。
  這樣的人,也會很快被士大夫貴族階級所同化、拉攏、收買,成為新的士大夫貴族。
  然而,若是在太學中,劉徹也這麽玩。
  那麽,士大夫跟貴族們,肯定會跳起來玩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種事情急不得……”劉徹心裏想著:“歷史上科舉興起於隋朝,但到宋朝,才從貴族玩物,成為全民運動……”
  “但,朕得想個辦法,開個口子,能讓壹二寒門弟子進入太學,哪怕是壹個人,也可以!”劉徹心裏琢磨著。
  哪怕只是壹個來自寒門的學生,也是象征意義。
  也能為以後擴大生源,做準備和預謀。
  眼珠子壹轉,劉徹笑了起來,因為,他想到壹個名詞——力田。
  力田者,顧名思義,指的是那些在地方上的種田能手。
  自戰國開始,由於中國的統治階級,從春秋時期的奴隸主跟國人,變成了地主階級跟武人。
  於是,列國開始鼓勵和獎賞那些種田種的好的人。
  到了漢室,力田這個名詞開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視。
  農民兼地痞無賴出身,還是個亭長的漢太祖劉邦,深知國家強不強,關鍵在糧食,糧食打的多不多,關鍵看農民的種田技術跟水平以及勤勞度。
  所以,劉邦登基後,就屢次在詔書中提到力田。
  並且開始提拔和任用那些種田能手,出任地方官員。
  劉邦的想法很樸素——妳種田種的好,那麽,請妳將妳的種田技術跟經驗,向廣大父老鄉親傳授吧,帶著大家壹起多打糧食,致富奔小康。
  這個想法當然很好。
  就跟天朝太宗的先富帶動後富壹樣。
  只是,結局基本都差不多……
  很多力田,最終都成為了當地的地主,甚至是躋身成為了如今的士大夫。
  至於鄉親們嘛……
  咳咳……
  當然,也不能說劉邦的政策完全沒起到作用啦。
  有不少力田被忽悠了,果然走上了帶領鄉親們多打糧食的道路。
  就是剩下的力田,多多少少也起到了傳播先進技術的作用,更鼓勵了百姓跟農稷官的士氣。
  所以,劉邦以後,歷代漢家天子,都提倡郡國舉薦力田,給予力田們更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
  到太宗時,力田的地位,就已經拔高到了跟廉吏、三老以及孝子齊平的地步。
  從此以後,終兩漢之世,力田的地位,基本沒有變化,始終存在在統治者的認為的社會中堅地位。
  而在如今,因為沒有舉孝廉秀才制度,力田的本質,依然還是那些種田能手。
  既然是種田能手,那麽,壹定就是親自下田勞作的人。
  這樣的人,必然是來自社會底層的。
  這樣想著,劉徹清了清喉嚨道:“太學生源,朕以為當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其壹,地方郡國,郡級以上學苑,每歲當貢不少於十位品行純良,有操守,明於禮樂的賢才……”
  當年,劉徹在河東就跟諸子百家的巨頭們搞出了學苑制度,得到了皇帝老爹的同意。
  於是,天下郡國,如今學苑大興。
  就是向來不熱衷玩書院教育的黃老派,也在清河郡跟河南郡還有河內郡,搞了幾個學苑,只是,這些學苑裏,全部都是列侯子弟跟富豪子侄,高冷的黃老派,壓根就沒興趣招收泥腿子。
  也就清河郡那個,因為竇廣國的緣故,收了壹百多位寒門士子入讀。
  而法家則在北方的郡國,開了六七個學苑。
  就是縱橫家,也在雒陽開了壹個。
  墨家則不需要,他們在墨社裏,普及知識跟文化,不拘什麽人,也不要學費跟禮物,想聽的就可以去,但有壹條,聽完以後,得壹起幫忙下地勞作。
  而儒家這個BUG,至今為止,在齊魯吳楚大本營就開了十幾個學苑。
  公羊派、谷梁派,齊、楚詩派,各自開花。
  他們甚至還在雒陽開了個重民學苑。
  至今為止,天下在冊登記,接受官府資助和審查的學苑,諸子百家各派系加起來,已經有三十多個了。
  這些學苑,小的,幾十百來個學生,多的,甚至有上千人在同時受教。
  壹時間,文風鼎盛,海內俱是讀書聲。
  僅此壹項,過去數年,漢室境內的讀書人數量就增加了數千。
  這也因此成為劉徹這個天子的文治成績。
  前不久,甚至有個魯儒,上書拍劉徹馬屁說:今陛下文治卓越,當可循成王故事,封禪泰山。
  劉徹雖然很高興,但還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開什麽玩笑?
  封禪泰山!
  錢妳出啊!
  封禪壹次,起碼花費數萬萬,甚至十幾萬萬,都夠劉徹跟匈奴人死磕壹次了!
  劉徹向來只要實際,不要表面。
  況且,劉徹覺得,有這個功夫,還不如拿這筆錢跟這個時間,把軌道鋪到雲中去,形成壹條關中到長城腳下的高速機動軌道網絡。
  或者,拿這筆錢,打造壹支無敵艦隊,去霓虹把霓虹的金礦跟銀礦給挖回來,僅此壹項的收益,大概夠劉徹跟匈奴的戰爭全部開銷了。
  反正,現在霓虹列島,全是野人,哦,可能還有徐福艦隊的後人……
  不過,這樣恰好證明了,霓虹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不管怎麽說,劉徹現在這個說法,還是很對頭,也很對士大夫們胃口的。
  自己的學生,來長安,進入太學深造,然後,通過考舉,進入仕途,碾壓壹切,這樣的美麗未來,讓很多人都覺得很不錯。
  “其二:關內侯以上及兩千石以上大臣勛貴,每歲可推薦三人進入太學入讀,左庶長及千石以上官員勛貴,每歲可推薦壹人!”劉徹接著道。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貴族跟官員,理所當然的擁有這樣的特權。
  不給他們,才奇怪了。
  “其三:郡國所舉力田,及地方所舉薦之賢達,可入太學深造之,待太學畢業,再授予官職!”劉徹淡淡的宣布這個決定。
  這就更沒有人有異議了。
  倒是,地方舉薦的賢達,也要進入太學深造後,得到承認,才能授予官職,讓不少人聞出了些什麽味道。
  “恐怕日後,舉薦之路,將要斷絕,陛下可能決定了,日後仕途,必須經過考舉……”無數人心裏想著。
  不過,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考舉是今上的大政,而且,實際效果,眾所共睹,比以往的舉薦,效率更高,發現和獲得人才的幾率也更高。
  既然如此,那麽,陛下棄舉薦而用考舉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四:疫於王事,死王事,及戰沒沙場之將官尉佐,忠臣之後,其長子可遞交申請入讀太學,有司不得阻礙!”劉徹又道。
  這更沒有疑問了。
  誰都知道,劉徹在上林苑,起了個別苑,專門教導和撫養那些失去父親的遺孤。
  這些人,是真正的天子羽翼,太學歡迎他們還來不及,怎麽會阻礙呢?
  “其五:其他特殊情況的入讀者,如藩國夷狄之學生,入讀太學,需經丞相批準!”劉徹最後說道。
  夷狄藩國的學生?
  儒家的博士們,頓時就高興了起來。
  他們最喜歡這樣的學生了,他們也最熱衷將先聖的理念跟思想,傳播到全世界去。
  教化四夷,最終天下大同,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最初,按照劉徹的想法,這些夷狄跟藩國的學生,是要嚴格控制的,必須要指定住所,指定課本跟指定老師,且不許跟其他人交流。
  但,經過長久的思考後,劉徹放棄了這個想法。
  因為,劉徹發現,假如他這樣做,除了讓那些留學生產生疏離感,認為被歧視外,不會產生更多效果。
  作為壹個強盛的帝國,必須要有壹定的胸懷來容納夷狄。
  當然了,壹些涉及保密跟安全的東西(兵書、軍事制度跟經濟政治原則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不能教的。
  但其他的尋常的東西,就無所謂了。
  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劉徹並不覺得,現在這個世界,還有什麽夷狄貴族,是不能被同化的。
  如今的中國,對於四夷部族,可是比後世的米帝更強盛更先進更偉大和更富裕的天朝上國。
  漫長的歷史,也證明了,從來沒有什麽夷狄異族的貴族來了中國後,不被同化的。
  不過,自然,也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入讀太學的。
  起碼,妳的國家得是承認長安宗主國,而且,恭順的沿用中國文字、制度跟服飾,認同中國理念,並且得到了劉徹冊封的。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