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53章 國葬(二)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7

  “故秦南海郡司馬王中道……”
  “故秦番禹縣縣尉馬還……”
  壹具又壹具棺槨,被埋入墓穴之中。
  驪山的氣氛越發顯得莊嚴而肅穆。
  跟在劉徹攆車身後,壹同觀禮的漢家將軍大臣勛臣,與趙佗壹般,驚詫的看著這壹切。
  “陛下也未免有些過於鄭重了吧……”有人在心裏腹誹。
  要知道,哪怕是當年高皇帝安葬魯候徐涓比起今日的排場也大大不如。
  徐涓是什麽人?
  高帝愛將,從沛縣就從龍,跟著高皇帝打天下,歷經百余戰,轉戰數千裏的名將!
  當年蕭何主持評議功臣功勞時,就將他與舞陽侯樊噲並列。
  更絕的是,徐涓在天下平定之前,就戰死沙場。
  高帝登基後,常常思念徐涓。
  因此在漢二年分封功臣時,乾坤獨斷,將徐涓之母,封為列侯,食邑四千八百戶,在漢室功臣名將表中,排名第八。
  可以想象,若徐涓活著,極有可能是跟舞陽、平陽壹般,受封萬戶。
  但高帝就算是那麽喜歡徐涓,也未如此鄭重肅穆的為其下葬。
  也就唯有當年齊王田橫自刎獻頭於雒陽後的葬禮,能與今天這樣的場面相媲美了。
  因此,很多人心裏面都是不太舒服。
  都覺得,想自己的父祖同袍手足,死後也沒有這樣的待遇與殊榮。
  這前朝的將佐,為國朝寸功未立,陛下如此厚遇,簡直是……
  “賞罰不公啊……”很多人在心中說道。
  劉徹回頭看了看身後的公卿大臣的模樣與態度,在心裏嘆了口氣。
  如今的中國士大夫公卿列侯,雖然已經覺醒了朦朧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華夷之辯。
  但說到底,中國自古就不是壹個以血統而論的民族,而是以文化認同為紐帶聚合在壹起的民族。
  所以,就有了“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的名言。
  對中國人來說,血統無用,文化制度才是評判某人是夷是夏的標準。
  在這個標準下,所謂的民族意識,自然就比較淡薄了。
  認同中國文化制度理念的,哪怕是在歐陸上的蠻子,也可以用華夏稱呼,不用中國文字制度禮儀的,哪怕妳就在長安,那也是兩條腿走路的牲畜。
  這個思維方式,決定了諸夏民族擁有著全世界最好的同化能力——在沒有某個奇怪的部門以前,任妳是北方的遊牧之民,還是南方山溝溝裏的荊楚越蠻子。
  統統都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最終同化,成為了諸夏民族的壹部分。
  但,有利就有弊。
  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了另外壹個後果。
  那就是宗族大於國家。
  對大多數的士大夫來說,家大於國。
  這直接導致了後世宋明甚至滿清的悲慘命運。
  既然家比國重要,那麽為了保全家族的榮華富貴,國家社稷,也就是那麽壹回事了。
  所以,明末的晉商集團,為了自己本家的利益,自然就可以毫無顧忌的把老朱家賣了,關寧的武將集團,為了自己瀟灑,也當然能毫無顧忌的吃兵血,敲詐勒索朝廷。
  南方的士紳,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能夠抗稅,甚至玩出五人墓碑誌的事情。
  哪怕是後來清兵南下,在剃發令未下前,整個南方的士紳,基本都是跪迎王師。
  直到剃發令下達,加之清兵開始征稅。
  南方士紳才醒悟過來,這是要亡天下,這才奮力反抗,但為時已晚。
  至於滿清統治時期的壹鴨,廣東和江浙福建的商人,自然可以有樣學樣,把物資補給,賣給了英軍,甚至給英軍帶路引路,乃至於極力勸說滿清王朝——趕緊簽了條約,賠錢吧!
  為什麽?
  因為家大於國啊!
  除了少數清醒之人,其他人滿腦子裏面,想的都是怎麽撈錢怎麽來,至於國家社稷生死存亡?關我鳥事!
  殊不知,這些家夥親手挖了坑最終還把自己和自己的子孫後代,埋葬了進去。
  宋明的官僚士紳商人利益集團,拼命拉國家後腿,把利益輸送到自己的小金庫中去,結果,宋明滅亡,進來的女真兵、蒙古兵和滿洲兵,輕而易舉的就將他們幾代人積累的財富全部拿走,妻子兒女,統統淪為奴婢。
  至於滿清的那些家夥更慘,他們親手將西方的資本力量,引入中國,然後,整個中國的資產階級團滅!
  從那以後,所謂民族資產階級,基本就是買辦的代名詞了。
  壹度顯赫無比的廣州十三行,煙消雲散,曾經占據世界財富六成的中央帝國跌落雲端,甚至還要被千年小弟霓虹各種調教。
  但這並非是因為他們蠢,而是因為太聰明了,聰明到在封建社會就已經清楚,資本無國界的真理。
  可他們偏偏不知道,資本確實無國界,但資本家有祖國啊!
  沒有祖國的強大,妳的資產,當然只會被成他人的盤中餐。
  所以,後來天朝太祖總結說,中國的資產階級,先天不足。
  在劉徹看來,何止是資產階級,士大夫勛貴官僚集團,也統統都是先天不足。
  對這些家夥來說,姓劉的這艘船要沈了,那就換姓曹的吧,什麽?姓曹的也不行了,姓司馬好像還可以……那就再換換?
  最終,他們愕然發現,好像有什麽怪物跑出來了。
  五胡亂華,神州陸沈。
  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但這些家夥偏偏記吃不記打。
  而造成這壹切悲劇的源頭,在於中國的士大夫公卿甚至皇帝,自古以來,眼中只有壹家壹姓的利益,而很少去通盤考慮天下與家國之間的關系。
  或者說,就算知道,那也無所謂。
  反正天塌了,總有個高的頂著。
  我們就安心挖墻腳吧!
  但劉徹決定,打破這個認知。
  尤其是他身為皇帝,他很清楚,劉家的利益與權柄,當然重要!
  但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假如因為壹己之利,而導致天下蒼生民不聊生。
  那麽,劉家的王座,也馬上就會搖搖欲墜。
  維護諸夏的利益和天下百姓的生命財產與個人生活安康,直接跟劉氏本身的王座穩固,是聯系在壹起的。
  而對士大夫公卿列侯來說,也是如此。
  假如天下動蕩,民不聊生,刀兵四起。
  這些貴族、勛臣、士大夫還能安安穩穩的開趴體?
  不被人拖出去亂刀砍死,妻女子嗣全部淪為RBQ已經是很幸運了。
  北宋滅亡後,汴梁的趙氏皇族以及普通的勛貴官員,士民百姓的命運,豈不是壹樣的?
  所以,當最後壹具棺槨,被葬入墓穴。
  劉徹從攆車中站起身來,讓攆車轉頭,面朝自己的大臣貴族與將軍士卒。
  他的天子旒在額前,迎風而動,寬大的冕服,神聖而威嚴。
  “朕皇祖高皇帝,起義兵,擊暴秦,吊民伐罪,故上帝嘉恩,授以天命,以治中國!”劉徹緩緩的對著自己的士民公卿列侯皇族成員們說道:“秦雖無道,然征越諸將及長城駐軍諸將無罪!”
  “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昔者,紂王無道,故武王伐商,然宗周然祀殷商先王,詩書之中,常頌不止!”劉徹緩緩的組織語言說道:“詩雲: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三王以來,崇前代賢王名臣,以褒後世功臣,本為中國之禮也!”
  自周室東遷,中國遭遇了壹次文化大斷層。
  現在,已經沒有人能說的清楚,究竟宗周、殷商、夏後的時期,對前朝是個怎麽的處置方法和態度了。
  但沒關系。
  詩經之中,確有殷頌六篇。
  書載之上,更有成湯武丁,夏啟等諸先王之頌。
  自古征伐夷狄,為諸夏拓土,就是先人們頌揚和稱贊的君子之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徹說的話,倒也能說的通。
  既然如此,那劉徹今日的行為,就不是賞罰不公,而是崇三代先王之行,褒功臣名將之德,以續後世,代天而賞。
  哪怕是最古板的魯儒,也不能說劉徹的不是。
  “惜秦皇帝不賞有功將佐,今朕受命於天,代天養治天下元元,安可不賞?”
  反正秦始皇是個鍋,不管什麽罪名,都可以讓他背。
  死人不會說話,更不可能跳出來反駁。
  劉徹看向四方,說道:“且朕嘗讀史書,見魏文侯故事,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理……”
  劉徹提高聲調:“以朕看來,諸夏是皮,天下是皮,祖宗社稷是皮,與之相比,哪怕是朕,亦是輕如鴻毛,不值壹提!”
  說到這裏,老劉家的祖傳絕技,裝逼神功十八層Buff全部加滿。
  而且,這個逼也就有且只要劉氏天子能裝。
  其他任何人都不敢開這個口子。
  沒見到孟子的地位,都因為壹句“民為重,君為輕”被人直接貶到了比儒家諸子中的最低壹級,甚至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上,不得翻身嗎?
  這個話題,確實有些敏感。
  但老劉家從來不怕挑戰敏感和禁忌,甚至從來就不憚於公開發聲,闡述自己的想法。
  這是從劉邦開始,就立下的傳統。
  當年劉邦在渭南的雍縣,生生的再造壹位黑帝,就已經讓天下人領略到了,老劉家的流氓本性。
  到太宗時期,更是打破常規,公開宣告天下:天下治亂,在朕壹人,進而命令百官勛貴,從今以後,對天禱告和祈福,先為百姓祈福,而不用再為君王祈福。
  遺詔中更明確說道:且朕即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
  而這壹切,非但沒有減少他的權柄。
  反而將他的威權和權柄,推升到了壹個至高無上的地位。
  哪怕是現在的劉徹,在民間的風評和擁護程度,也不及這位天子。
  至今,關中百姓,依然將這位天子視為“聖人”,聖人可比神明什麽的在中國的位置重要的多了。
  神明什麽的,假如不能庇佑大家,顯示威能,那就不會有祭祀,遲早要完蛋。
  但聖人,卻是言出法隨,天下景從的完美存在。
  是遠超神明的至高象征。
  壹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後世的天朝的廣大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著太祖的畫像,甚至很多家庭將太祖的畫像,掛在祖宗神明的神主牌下,壹共供奉祭祀。
  廣大司機同誌,更是人人常備太祖掛墜,以太祖之威,鎮壓自己身上的壹切災厄。
  此時的漢室,太宗的地位,大抵就是這樣壹個形象。
  在關中,哪怕只是壹個從來不識字,也沒進過城市的老農,也是逢年過節,必向霸陵方向跪拜叩首。
  霸陵山川草木,更是無人敢冒犯。
  這讓劉徹看了,眼熱的很,心裏面其實嫉妒的要命。
  如今,學壹學自家祖父,將天下蒼生以及社稷萬民放到自己的頭上,認為天下與社稷比自己這個皇帝還要重要。
  想來,沒有那個渣渣敢跳起來拍他。
  也不會有人拍他。
  講道理的話,孟子的學說和思想,其實是儒家思想中,最照顧貴族士紳的了。
  所謂,民為重,君為輕。
  這個民指的是誰?
  哪怕再過兩千年,中國的官僚和資本家們,恐怕也是拍著胸膛說:當然是我了。
  屁民什麽的,要是聽話,那就勉強讓妳當個榮譽人民好了。
  嗯,只有鼓掌權,沒有投票權的那種。
  但在劉徹看來,這也是個重大的進步。
  在皇帝都承認,天下和社稷比自己重要後,那個渣渣再敢跳起來說家在國前。
  壹萬個禦用大噴子已經就位,保證噴他個半身不遂!
  但,劉徹明白,這只是剛剛踏出第壹步。
  想要消除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家比國優先,先想家,後想國,以先有國,後有家,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重於個人家族利益的思想取代。
  這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好在,在這個事情上面,劉徹有壹大幫的幫手。
  尤其是整個儒家的嘴炮群體,都會幫他鼓吹和完善理論系統。
  而且,雒陽的那個重民派,布局也有兩三年了,差不多也能為他提供些搖旗吶喊的氣力。
  “是以,朕乃以國葬之禮,嘉賞故秦征越將佐,乃在於明告天下:朕崇先王之治而嘉諸夏功臣,無論是誰,凡有能為諸夏立功者,朕,不吝厚賞重封!”劉徹清聲說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