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408章 雜家的官僚(三)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8

  “啟奏陛下,對此臣有所愚見……”說著,朱買臣就從懷裏取出壹本薄薄的被裝訂起來的小冊子,呈遞在手上,拜道:“願陛下禦覽之……”
  他這話壹出,張湯的嘴角卻有些抽搐。
  “這個朱生……”張湯在心裏笑了壹聲:“吾道他昨日請教那些事情意欲何為,原來如此……”
  不過……
  張湯眼中閃爍著光澤:“若僅僅是那樣,恐怕也很難解決他要求的事情啊……”
  張湯這些年在南陽郡,政績斐然,因此天下知名。
  天下人對於他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其手段。
  數百個豪強、官僚和遊俠的屍骨,成就了南陽郡路不拾遺的現在,也點綴了他那個“張雕”的惡名。
  但,在官場上的人,知道的東西,自然要多壹些。
  南陽郡,若僅僅只靠殺戮,自然無法發展到現在的情況。
  事實上,張湯善於殺人,但更善於建設。
  而張湯在天下官員心裏面,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他在南陽建立起來的鄉亭蒙師/工匠體系。
  而張湯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就跟史書上大部分法家的名臣壹樣,無非是威逼利誘。
  威逼,就是將那些犯法的豪族、官僚被牽連的子侄抓出來,挨個問他們——妳們是想去安東/南越/東海撿肥皂,還是留在本地,留在鄉亭,教書育人贖罪?
  百分之百的人,都選擇了後者。
  至於利誘?那就更簡單了。
  在地方上當蒙師或者鐵匠,只要幹滿十年,就可以選擇做官吏OR得到舉薦進入太學、魯班苑和太醫署的深造機會。
  但,張湯在南陽玩了這麽久,殫精竭慮,幾乎用盡所有辦法,到現在為止,也只做到了每壹個鄉都有壹個蒙師/醫生/鐵匠。
  這還是多虧了他刀子夠鋒利,殺的人夠多。
  起碼有壹半的蒙師/醫生,都是那種罪官、犯官的家屬。
  至於這朱買臣,他提出的機會,比張湯在南陽玩的更宏大,規模至少擴大了三倍!
  但他的籌碼,卻遠遠少於張湯當年所持有的,畢竟,當時張湯赴任,那可是羽林衛開路,刀斧手伺候,還有天子背書。
  他本人更是當今天子無可替代的心腹。
  是以,張湯的眼睛死死的盯著那本小冊子。
  他甚至想要現在就看到裏面的內容。
  張湯知道,很可能,朱買臣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至少也是壹個可以解決人才窘迫的新路子。
  倘若他那個冊子上的東西沒有可取之處。
  天子看了,不滿意。
  這就是欺君!
  欺君者族!
  張湯怎麽看也覺得,朱買臣不像那種活夠了,想找個刺激壹點的死法的人。
  ……
  朱買臣的小冊子,被壹個侍中捧著送到了劉徹面前。
  劉徹接過來,打開來壹看,頓時,臉上的笑容就越發濃郁起來。
  他看完整個冊子,將之合起來,然後道:“朱卿的想法確實不錯,不愧是雜家高徒!”
  “陛下繆贊,臣惶恐!”朱買臣連忙磕頭拜道:“些許愚見,沒有汙陛下雙眼,臣已經感激不盡……”
  “卿的這些想法不錯……”劉徹笑著道:“卿再說說看,卿要如何實行卿的仁政……”
  仁政,是諸子百家共同的追求。
  哪怕是法家,也是喊著要追求仁的,只不過,法家是將法度,置於壹切之上,為了維護法律和國家威嚴,他們不憚殺戮和嚴刑酷法而已。
  “臣聞之,仁莫過於生民,欲生民莫過於養民。故臣當以養民為要,使其安其居、樂其業、上養父母,下育兒孫!故此,欲養民,莫過於使民衣食足!臣以為,若得衣食足,則天下大同,三代不遠矣!”朱買臣深深的拜道。
  劉徹聽了,眼睛之中,閃爍著琢磨不定的光澤。
  這也是當世雜家思想和理論發展的壹個新高峰了。
  衣食足三個字,意味著雜家已經脫離了單純的談論道德和學術的境界,或者說,在安東的雜家,為了求發展和生存,主動的跳入這滾滾紅塵,選擇與眾生為伍,而不再跟過去壹樣,只將自己的思想和知識以及理論對上層的統治者宣揚。
  這是壹個很大的變化。
  這意味著,雜家很可能成為第壹個世俗化的思想學派。
  第壹個可能深入研究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學派。
  而這是很難得的。
  不信的話,妳就可以去看看其他學派。
  儒家,這個不用介紹了吧,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這個學派的理論和論述,從來就不是為了跟百姓,甚至不是跟中產階級說的。
  它的所有壹切核心論述,都是對君王,對貴族,對士大夫所說的。
  至於黃老派?黃老思想本身就太過深奧了,別說其他人了,就是黃老學派自己的名宿,也未必敢拍著胸脯說自己能理解通透。
  法家?本就是專為帝王和統治階級量身打造的。
  至於墨家,翻看墨子壹書,妳就可以發現,幾乎每隔壹個段落,墨子都會呼籲“當今王公大人……”壹類的呼聲。
  很顯然,這也是寫給上層看的。
  自然,這些所有的學派,都會談論那些實際上與社會生產、文明進步無關的東西。
  甚至將之看成壹切的關鍵。
  譬如忠孝之爭,義利之爭……
  而雜家現在,似乎卻打算腳踏實地的,走壹段自己的旅途。
  這從當初這個學派,去到安東開始,就有苗頭了。
  看看他們的宣傳語吧——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患;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等等等等。
  甚至,劉徹還記得,當年,宋子侯許九跟伍被等人悄悄的寫的那本《民富》壹書之中,甚至有著“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而在現在,他們幹脆就赤裸裸的拿起了“衣食足”的旗號。
  這個旗號和口號,實在是……太……有煽動性了!
  想想看,後世,李自成壹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勝過十萬大軍。
  如今,天下的百姓,誰不想衣食足?
  而對於廣大的士大夫和貴族來說,“衣食足”這句口號,既形象又很好理解,更重要的是,還很有迷惑性。
  孔子就說過:倉稟足而知禮儀。
  想到這裏,劉徹就不動聲色的閉上嘴巴,默默的聽著朱買臣繼續說道:“欲致衣食足,臣以為,莫過於因地制宜,各借其利……如安東,山中禽獸,水中魚蝦,乃至於海中巨獸,皆可為民之口糧,故此,安東富庶,天下知名!”
  貴族們和大臣們聽著,紛紛點頭。
  安東都護府全境的大部分地方,每年的寒冷天氣占了大半,特別是秋九月到來年夏四月,大部分百姓都不敢出門。
  但,這壹地區的移民,卻基本消除了饑荒。
  究其原因,除了當地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糧食產量很高,而且,屯墾團模式之下,集體的力量非常強大之外,山中禽獸、水中魚蝦,甚至海洋裏的鯨魚,也是壹個重要的食物補充來源。
  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捕鯨業的發展,私捕業也隨著興旺發達。
  許多私自出海捕鯨的漁船,都是打著出海捕魚的幌子的。
  但這並不是真的幌子。
  大多數時候,他們確實是漁船。
  只是打些海裏的魚蝦,再運回安東港口販賣。
  假如有機會,遇到壹頭落單或者受傷的鯨魚,他們也很樂意將之殺死。
  特別是抹香鯨,簡直是發現了就絕不放過。
  陳嬌和樓船衙門,拿這些劃著舢板搶食吃的平民也無可奈何。
  他們只能將目光和註意力放在那些大型船舶上——畢竟,小老百姓,撐死了也就宰壹條,還極有可能是本來就會擱淺或者死亡的鯨魚。
  但是,那些私捕的大型船舶,卻可能壹路上獵殺數條甚至十來條。
  而,豐富的海洋和內河魚蝦湧入,使得安東全境的魚蝦價格,都遠遠低於內陸地區。
  目前長安市場上,壹斤曬幹的魚蝦,可能要到三十錢到五十錢之間。
  但是,在安東,哪怕是在懷化、崇化,壹斤魚蝦價格也不過十來錢。
  由此,在安東,如今甚至發展出了超越了齊魯地區的膾食文化。
  而安東人民,給齊魯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特別是齊魯四王謝幕後,劉徹完全控制了當地,派遣了大量新官員過去,在這些官員指導和組織下,當地的近海捕撈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如今的海洋,是當之無愧的寶庫。
  在後世的近海之中,幾乎已經絕跡無數珍惜魚類,現在成群結隊,其數量以萬萬計。
  雖然如今捕撈業的技術和工具,都不具備大規模捕撈的可能。
  但人民群眾的智慧,卻是無窮的。
  壹艘船,壹張網,當然要看運氣。
  但倘若壹百艘船聯合起來,模仿鯨魚,驅趕魚群,然後集中捕撈,卻可能獲得大豐收。
  而漁業的發展,反過來推動了造船業和紡織業的發展。
  當初,少府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才造了幾張圍網/脫網。
  就這還差點把上林苑的苧麻給砍光了。
  但今天,少府只要壹個月,就可以制造出十張大型拖網/圍網。
  而且成本更是下降到了壹百萬以下!
  大漢帝國走向海洋的步伐,已經越來越快。
  很顯然,現在,朱買臣也盯上了海洋。
  這讓劉徹在滿意之余,卻有些埋怨起顏異來了。
  顏異去了會稽郡這麽久,卻還沒有壹個從安東回來的小官吏的腦筋轉得快。
  枉費自己當初特地送了壹本《管子》給他!
  他難道不知道,管仲能夠讓齊國強盛起來,靠的就是盡可能的利用齊國的魚鹽之力?
  這海中魚蝦萬萬千,特別是,倘若劉徹沒記錯,會稽郡的對面,就是舟山群島壹帶啊,這裏可是小黃魚的產地。
  隨便組織個百八十艘漁船出海,就可以撈回十來噸活蹦亂跳的小黃魚啊!
  “至於善民……”朱買臣卻是繼續說道:“臣以為,若民得衣食足,其心自善,其行自義,其德自仁……”
  “臣聽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眾之白也!”朱買臣說道:“臣以為,欲治壹地,壹人之智,無足以成功,若集眾智,與地方鄉賢共商,然後勢之以政,則政自正……”
  劉徹聽著,卻是忽然睜開眼睛,望著朱買臣。
  這個眾智治國,確實是雜家壹直以來的呼聲,從呂不韋開始,他們就已經在大聲疾呼了。
  這些君王眼裏的緩則和大逆不道的亂臣們,從來就不相信,有什麽人可以憑借壹己之力,就平安天下。
  呂不韋當年,甚至喊出了“眾知無畏乎堯舜”的口號。
  意思就是,假如有壹群足夠聰明的人聚集在壹起,堯舜也是可以超越的。
  妳以為這就是呂不韋作死的極限了嗎?
  錯了!
  呂氏春秋裏,還有“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立己定而舍其眾,是得其末而失其本。”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皇帝啊,是來自於人民之中的,他壹上位,就註定脫離了人民群眾,所以呢,天下非壹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皇帝這個東西,假如他能夠帶領人民前進,那就支持他,倘若,他倒行逆施,那就廢了他!
  這可比孟子的民重君輕思想更加該死!
  所以,呂不韋怎麽能不死?
  說句實話,呂氏春秋,沒被燒掉,已經是萬幸了。
  而雜家由此確立了貴眾思想。
  大約類似於後世的集體領導,但又有些不同。
  是以,劉徹才壹直覺得,假如誰可以成為未來的中國資產階級政黨或者勢力,那麽,雜家,無疑是最有希望。
  也是因此,劉徹才壹直忍耐著,沒有將這個學派打進地獄裏。
  甚至於,劉徹還有意無意的扶持著它,引導著它。
  但現在,朱買臣當眾喊出了這個口號。劉徹就不得不站起身來道:“朱愛卿所言,甚得朕心,請卿具施政之策,奏於朕前,朕當親覽而擇才施用之!”
  他根本就不敢讓朱買臣繼續說下去。
  萬壹這貨在傻兮兮的喊出了其他口號怎麽辦?
  到時候,那儒法還不得跳起來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